香港史学会总监 邓家宙博士
一九五○年代,世界进入“冷战时期”,香港又位处中国的南方出口,毗近台湾,虽然深受两岸政治宣传的影响,但香港作为远东地区的自由贸易平台,全民集中商务运作,市民对政治意识形态及相关运动兴趣不大,除了个别而零星的政治事件外,社会上绝大部分时间仍处於稳定安宁的状态。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起飞,市民生活持续改善。另一方面,儘管西方社会对中国实施禁运政策,然而香港成为中外货品进出中国的唯一窗口,形成“在冷战下的有限度互动”,角色相当特殊。正当内地发生“文化大革命”时期,港人每每挂念在家乡的亲人,将节省的生活物资带回家乡,予以接济。另一方面,香港地少人多,无法自给自足,市民的食用产物均需自外地进口,而饮食用水更要从广东政府购买,如此种种都反映两地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係。
时至七十年代,关於《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租借期限已日趋逼近,港府意欲尽早与中国洽商续约安排,然而当时正值“文革”,港府认为并非商讨的时机。到一九七九年三月,“文革”已结束,港督麦理浩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北京,其间除商讨贸易问题,也提及到香港租约的事宜。是年十一月,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表示香港前途问题可由中英两国以磋商方式解决,同时表达在一九九七年以後香港将会保持现状,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党政领导人身份公开谈论解决香港问题。
此後,中英两国开始筹备谈判。一九八二年九月,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访问北京,与邓小平商讨香港问题,中方重申“中国对香港的主权是不可以讨论,馀下是商讨解决方式和办法”。事後,英方表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仍然有效。翌年,两国再展开谈判,经过二十二轮会谈仍未有结果。
到一九八四年初,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并就香港前途问题取得进展。会後,他表示“在1997年以後仍由英国管治是不切实际的设想”,意味香港主权将交回中国政府。同年九月,两国经过多轮谈判,最终就香港回归的全部问题达成共识,并在十二月十九日由中国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签署《联合声明》,宣布英国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归还香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成立特别行政区政府。届时,除外交、国防外,香港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保持原有生活方式、法律制度等五十年不变。
此後十二年多的时光,中、英两国及香港积极筹备香港回归事务,至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子夜,英国政府降下国旗,正式撤离,香港四次被外国殖民侵略及管治的历史也画上句号。
香港经历四次殖民侵略(廿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