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上京”实力派 香江贺国庆

2019-07-07 03: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四郎探母》剧照,傅希如(右二)饰杨延辉

  今年四月,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凭藉新编京剧《春秋二胥》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对这位京剧老生而言,“梅花奖”是对过往演艺生涯的肯定,不是终点,恰恰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更好地传承京剧艺术,他不仅锐意创新,更设计戏曲教学课件与台下观众互动,“因为京剧是切实存在的,戏中人也都是有血有肉的,而非一个又一个沉闷的资料。”

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 郑 雷(图)\&

  “香港是京剧的‘重要码头’,不少内地艺术家落户香港,香港戏曲观众有不少是京剧知音,令我更添敬畏之心。”傅希如如此评价香港京剧观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今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香港振兴京剧票房将联合上海京剧院、香港宏光国乐团、新青曲艺社,在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大剧院上演“上京实力派─香江贺国庆”,傅希如将演出《二进宫》、《武家坡》两齣经典老戏,尽显其传统唱功。

  五月下旬,大公报记者随香港振兴京剧票房前往上海京剧院参观,并观看傅希如表演京剧《四郎探母》,舞台上的他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集醇厚韵味和儒雅风格於一身。上月举行的“中国戏曲节”上,他又留给香港京剧观众身手敏健、表演生动的一面。

  因受到父亲薰陶,傅希如於童年时结缘戏曲,后来进入戏校以老生开蒙,与王珮瑜一道拜在王思及门下学习“余派”,但没过多久便遇上男孩子学习戏曲普遍遭遇的难关─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子变哑),无奈只得转攻武戏,谁料因为练功过度,年纪轻轻便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险些告别戏曲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努力,傅希如形成了“受伤练文戏,伤好练武戏”的训练方式,从而成了一名允文允武的京戏老生。

  角色不应受制於行当

  十几年如一日的戏路人生,傅希如於戏校毕业后就加入了上海京剧院,其间塑造了多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戏曲角色,既是传统戏《野猪林》的林冲、《七侠五义》的白玉堂;也是新编戏《王子复仇记》的子丹(对应哈姆雷特),以及《春秋二胥》中内心极具矛盾挣扎的申包胥。当被问到为何能凭藉《春秋二胥》“摘梅”成功时,傅希如阐释道:“这是一部老生、花脸并重的新编历史戏。申包胥是一位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包含很多儒家的正能量。我在出演这一角色时,重点展现其内心变化过程。”

  不论古今、无分题材,傅希如认为传承戏曲最重要的是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传统”与“应时代而变”并不是一组对立关係:“传统需要坚守,但‘程式化’可以伴随角色特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他还以今年参演新编京戏《新龙门客栈》为例,作进一步阐述:“部分角色的行当并不能按照传统做法区分、演绎,因为一个人物的性格,既可有文武老生的一面,亦兼有小生一面,行当不该成为角色的限制。”

  为京剧传承积极奔走

  锐意创新,不代表摒弃传统。“经典戏宝是前辈留下的珍贵经验,老一辈艺术家将毕生所学融於‘唱、念、做、打’中,对后来者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傅希如同样认为:“生活感悟亦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有一些角色真的需要到达一定的人生境界,方能深刻诠释。”

  如何吸引年轻人喜欢京剧?不用排戏的日子,傅希如为京剧的传承和推广积极奔走,多次参与戏曲进校园、艺术节校园行活动,向年轻学子传递京剧的博大精深,“我会製作一些课件,帮助年轻观众理解京剧魅力。整个过程都採用互动形式,或是一问一答,或是让学生参与学唱,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年轻一代的京剧传承人,傅希如也有过迷茫期,甚至有一些京剧界朋友中途转行,更邀请他一同下海经商,都被他拒绝了,“事实证明,走远的人们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戏曲舞台上。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根,是一辈子都无法丢下的事业。正如我在国外演出京剧时,就很有体会,祖国的传统文化是任谁也抢不走,也无法替代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