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精神启示录\放榜压力源於期望与攀比\香港精神健康议会召集人陈仲谋医生

2019-07-15 03:08: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如DSE放榜成绩不理想,考生的情绪难免受影响

  每年七月上旬,香港小学升中派位,以及中学文凭试接续放榜,相关的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校长,都会战战兢兢,迎接结果的揭盅。经过二、三十年的教育改革,香港的考试对持份者所衍生的压力,已逐渐减低,例如,今年中学文凭试(DSE)合格的考生进入八间资助大学是1比1.5,是大学改制后的最高比率。

成绩落差最难受

  这样压力何来?是否今年香港的社会气氛比以前紧张,影响考生的心情?笔者相信两者关係不大。

  其实,各持份者的压力主要是来自本身的期望,及相互之间的比较,加上一小部分传媒仍然抱残守缺,大肆渲染今年诞生了十二名“状元”,平了2014年的纪录。这些宣传本来无可厚非,但对成绩稍逊或者一时失手的学生,会构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传媒经常强调“状元”的人数,并加以专访,大篇幅介绍其肄业中学及报道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似乎有点哗众取宠,流於宣传的性质居多。

  根据明、清两朝科举,三年中只有一名状元、榜眼、探花。香港有传媒甚至创出“超级状元”的新潮语,令人啼笑皆非。

  真正的压力是来自当事人对本身考取的成绩,出现意料之外的落差。现在,考入大学并不困难,但要获得名校录取,入读心仪的学科,就未必这麼容易。况且,在中学一向成绩屈居自己之下的同学,竟然突飞猛进,不但独佔鳌头,而且受到全校的惊羨。这样,当事人就可能会出现抑鬱,甚至愤怒的情绪。

  清代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三回〈范进中举〉,描写主人公不相信自己竟然考取了举人的功名,因而大惊失色,暂时失去理智。

  上述两个例子的对比,反映了当局者丧失了自知之明,一旦期望不如想像,就可能有负面情绪的爆发。这时旁边的亲朋戚友,应该适时介入,好好安抚他们的情绪。

产生暂时性抑鬱

  在中国封建朝代,读书人考科举做官,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二十一世纪的香港,虽然在职业的开放上,仍然落后於先进国家和地区,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格局,已经开展了,“行行出状元”的个案,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学生因成绩不如意,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并不罕见,但大多数都是暂时性的抑鬱和焦虑。

  “一试定生死”和“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早已成为陈腔滥调,应该扫进博物馆的垃圾箱。

  考生如果能看清楚社会的现实环境,明白完成四年的正规学士课程,对他们在本地社会的经济地位,所产生的提升作用不大,他们对DSE的得失自然会较易接受,压力便自然减低。

  可惜,任教DSE各科的老师,仍然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必考四科”(中、英、数和通识)的教员。他们必定担心学生成绩的进退,比起别班、别科和别校的成绩会如何?因为DSE成绩是小学生家长为子女选择中学的唯一指标,公开试成绩好的学校,被标籤成为出色的中学,叩门者众;相反,门庭冷落。香港学制,现在是“粥多僧少”,有些学校面临“杀校”的危机,所以上至校董会,下至全校教职员,面对DSE的放榜压力,可能比考生更大。

减压有两个途径

  本港学制不断改革,成功与否,见仁见智。教育当局应该全面检讨用大量公帑投资公共教育的成效和得失。

  香港人一向最感自豪的特色是:不依赖政府,自求福祉,而得到成功。

  笔者曾在各大专栏向读者反覆致意:无论你是在职场打拚的成年人,或是在学校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消除压力只得两种方法:一是进行有纪律性的运动(或其他兴趣,例如:音乐和绘画);二是经常和朋友相聚,细说心事,倾诉感情,分享悲、欢、离、合……

  金榜题名万事通?

  名落孙山路茫茫?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试岂可定将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