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金融科技创新技术支持华盛证券高速发展
当华盛证券决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开拓线上开户业务之时,遇到了深港两地文化差异的羁绊,这让公司CEO张霆感觉十分头疼。公司绝大部分研发员工都在深圳,因香港团队还未接触过“互联网+”,坚持一切按合规要求做,对所有细节不肯让步,深圳员工则认为香港员工的要求太死板不能变通。为此,双方员工各执一词,几乎天天争执不休。\大公报记者 李昌鸿(文、图)
新兴金融科技的兴起,正深刻地影响着证券业。除了大量传统券商或主动或被动的革新外,也催生了富途证券、老虎证券和华盛证券等纯粹互联网券商的新模式,没有物理网点,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开户和投资股市。
不过,因交易系统涉及港股、美股和A股,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华盛证券面临内地与香港不同的监管政策和文化差异等挑战。这一点,让张霆如履薄冰,丝毫不敢马虎。
合规性成悬在头上利剑
他以线上开户为例细细道来。华盛证券团队将每个细节拆解并在线上重组,因没有可参照的样本,最初的流程写了13页。这让深圳的研发团队十分费解,他们不懂香港金融业的法规,指出13页的开户流程会吓跑大量开户客户。“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后来通过大数据、AI、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等技术手段创新,实现了在线对用户身份认证,开启流程页数也大幅缩减,极大地方便了开户。”
开拓之初,为了解决深港两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张霆给出死规定,要求深圳员工必须参加香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香港员工则要好好学习互联网产品逻辑,随双方相互了解的加深,终於解决了两地员工的争拗。张霆深知,在合规和体验的两大难题中,他们必须先选择了前者,然后再来改善后者。
“合规性成为悬在华盛证券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在张霆看来,内地的监管层很多是窗口型,遇到法律基础不完善时,经过沟通,监管部门会给出指导意见,便可以按要求做。而香港法律非常严,监管机构严格要求按规定执行,没办法试水。为此,张霆和他的团队以及律师在一起研究和摸索了很久,“因为我深知,公司业务不合规的话就会被监管机构除名。”
2009年,四位香港投资大户创办了聚盈证券,这便是华盛证券的前身,自2010起先后获得了一、二、四、九号牌四块金融牌照。
大量“烧钱”却资金难觅
张霆2010年正式加入公司,因为长期亏损,聚盈证券几位股东於2015年决定,让张霆等高管共同出资收购公司(MBO),将公司更名为华盛证券。张霆和其他高管毅然决定将公司转型,改变经营模式,迈向无物理网点的互联网券商,当时同行仅有为数不多的富途、老虎几家。
转变经营模式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张霆坦言,互联网券商最为关键的是技术和系统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聘请高水平IT人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进行证券交易系统、前端和中后台等开发。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讲的要大量“烧钱”。
刚开始,华盛证券难以获得外界融资,管理层作为创始团队,想尽办法自已出资,经过高管们出动“化缘”和多方努力,最终筹措了近千万美元资金支撑公司发展。为了加快技术开发,2016年在深圳开设公司,聘请大量技术人才潜心研发。
憧憬实现上市计劃
经过不懈地努力,2016年8月,华盛证券推出首个内部测试版,张霆表示,当时用户群裏,每天都有人在反映bug(漏洞),收到反馈之后他赶紧催促产品和技术团队修改,每两周迭代一次,所有员工连轴转得晕头转向。在完成了数个版本的更迭后,2017年4月,华盛通正式对外发布,获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张霆才鬆了一口气。
通过华盛通,海内外用户运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足不出户,最快三分鐘就可以成功开户和投资香港、美国和内地市场。2018年以来,华盛通的用户数量增长超过4倍,截至2019年6月底开户用户突破16万。张霆露出难得的喜悦,憧憬未来公司将实现上市计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