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光·影·道\电影製作的明星效应\田 力

2019-07-25 03:2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商业社会的名衔氾滥,同一公司不同部门都有一个行政总裁;电影行业更甚,电影中的出品人、製片人、总监製、总策劃、总导演等,有十多廿人,观众都不明白他们的岗位和作用,只知道其中有人是“话事人”,什麼名衔不要紧。製作上,他们“话”的“事”为何才是重点。

  製作上的“话事人”应该是创作监製(Creative producer),他们把关的是两件事,一是审视剧本决定是否能开拍,二是决定电影的“定剪”(Final cut)。製作的其他事情,主要由导演和製片经理执行。

  剧本由故事开始,故事不好的话,剧本难以发挥,所以故事注定电影的优劣。纯粹学术研究的话,创作监製很容易下决定;但拍商业电影则不行,不同的地方是以商业考虑为先。完全差劲的故事当然不可考虑,普通水平(mediocre)的已可纳入考虑範围,反而非常好的故事若太高深或偏门,未必理想,决定性的因素是明星的选择。

  好的故事不一定要大明星来拍也可卖座,当然,有大明星就更相得益彰。一个不太好的故事加上大明星,却可能起死回生甚至大卖。真正的明星有叫座力,因为观众喜欢见到他/她,他们能hold住观众;如电影的桥段不佳,明星能增加观众的容忍能耐;只要细节不致讨厌,观众还是乐於欣赏。

  以香港的警匪片为例,最成功的《无间道》有好的故事和大明星演出,不需要大量的动作和官能刺激。普通的警匪片则不然,阴谋、动作、情义加上大製作、大场面和明快的节奏,便是杀着。若有大明星演出,胜算很高,卖座不难。

  创作监製的第二件工作──定剪,其中一个决定的元素,亦跟明星有关。不够经验的监製或“话事人”,以为把过长或沉闷的细节剪掉以加快电影的节奏就完事,其实不然。有些细节是不能去掉的,因为那是重要的元素,只怪拍得不好,或演得不好。若将一些细节剪掉,故事会更加“平”或会“跳”。早前就有一影片如是。说与明星有关,不只是演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能否hold住观众,这跟明星的气质和魅力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多在明星个人演出(没对手)中发生,不够魅力的明星是沉闷的根源。所以,选择明星往往是关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