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贺州黄姚古镇月色
广西东大门、世界长寿市贺州“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是“粤港澳后花园、菜篮子、果篮子”,贺州正在从规劃、交通、产业、人才和服务方面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公报记者 朱晓峰
贺州坐落在港澳─广州─桂林旅遊黄金通道上,从深圳出发,搭乘高铁只需两小时即可抵达。这裏风光秀丽、民风古樸、古蹟众多,中原客家文化、岭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交融,拥有姑婆山、黄姚古镇等旅遊资源,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景色不仅吸引众多中外遊客,还成为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及《围屋裏的女人》,以及电影《面纱》的外景拍摄地。
峰丛古镇 梦境黄姚
黄姚古镇发祥於宋朝开宝年间(972年),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澱的明清古镇,因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古镇”,保存有明清古建筑三百多幢,面积1.6万平方米,完整保存八条石板街,全用青石板砌成,全长十多公里,还有亭台楼阁十多处,寺观庙祠二十多座,特色桥樑十一座,楹联匾额上百副。
整个古镇多为两层砖瓦结构,粉墙黛瓦,飞簷画栋,青青石板,建筑精美,岭南风格极其浓郁,与周围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环境巧妙地结合,俯瞰如名师勾勒的水墨画。
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门楼、古戏台(始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古街、古井、民居、宗祠、庙宇、桥、亭、匾等错落有致,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更是人们心中的“梦境家园”。
古镇的设计建造匠心独运,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使黄姚古镇形成独特景致。
入夜的黄姚古镇,“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挂红灯。红灯亮,不点油,红灯晃蕩照高楼。”短短几句俗语,将黄姚古镇入夜后的诗意梦幻地勾勒出来。若遇淅淅沥沥的小雨,滴滴答答打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溅起水花,昏黄灯光下,雨夜的黄姚又多了几分韵味。
黄姚古镇裏居住着80%以上的原住民,是名副其实“活着的千年古镇”。世代传承的鱼龙节、柚子灯节、“三月三”壮族歌圩节、七夕取水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遊客前来体验最纯粹的民俗文化。
文化积澱 布局巧妙
黄姚古镇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选址深受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古镇位处桂林灕江下游,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环抱,被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宛如一大迷宫。
而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山脉,从四周聚向古镇。三条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交汇於古镇。其内九宫八卦的建筑布局展示着古人应用风水的智慧。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黄姚已有人家,彼时正值南北朝前后时期,风水学界宗师辈出;建镇则始於明朝万曆年间,正是道教的黄金时代。
古镇主体部分如同一隻龙龟,相传龙龟是龙子之一,也叫鼋,千年龙龟两肋会生出二十四颗硕大的夜明珠。古镇东北财运方有一座宝珠山,旁建宝珠观,形成龙归藏宝格局。汇聚结穴於古镇的山龙水龙结伴而行,其中尤以水龙灕江为最;东门楼为古镇大门;青龙白虎之位分别坐落真武山和隔江山作为护砂,犹如真武大帝镇守着一块藏龙卧虎的宝地。
古镇在乾宫开设“接龙门”迎接“龙脉”,镇内共有九阳二阴“十一龙”。九条“阳龙”是天然水流,两条“阴龙”则是两口方塘,黄姚先民特意人工开挖的。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角度看黄姚,真可谓“一千年历史,五百年繁荣”,黄姚古镇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也有丰厚的文化积澱。
下期“城市地图”将於8月30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