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南海Ⅰ号再现“海丝”古韵

2019-09-11 04:23: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德化窰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钮盖罐 “南海1号”考古队提供

  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着,在世界上流传的很多宝藏传说,不少都在海洋之中。对於中国而言,公元前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闢,千百年来,商船往来,凯旋而归的荣光和淹没海底的艰险并存。古往今来不少船隻沉入海底,沉船遗址见证了古代海上交通的繁荣,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南海Ⅰ号”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多达十八万余件的文物精品,向观众展示了南宋时“中国製造”的魅力。

  [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文、图

  在日前举行的国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的工作成果正式公开发布。据介绍,目前,“南海Ⅰ号”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十八万件,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目前中国的考古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发掘这麼多的文物。”

  “南海Ⅰ号”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经济进入繁荣的一个时期。在地多人少的环境下,人们不仅提高农田产量,开展多种农作物种植,让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冶矿业、造船业、纺织业、製瓷业、雕漆和金银细工等官私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产品的不断丰富,为宋朝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以及拓展海外贸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南海Ⅰ号”船上铁器在贸易品中佔比甚高,总重量超过一百三十吨,这也是“南海Ⅰ号”一个重要考古成果。

  瓷器之上的中西往来

  都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在宋人的生活器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文化美学的发展,使宋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质樸的日常食器,到灵秀的酒具,精巧的香具,沉韵的茶具,宋人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艺术定义生活,形成了超然雅致的生活美学。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窰,驰名中外的景德镇,也得名於宋朝景德年号,就像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对欧洲奢侈品牌趋之若鹜一样,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就是风靡世界的奢侈品,运到欧洲后价格堪比黄金。因此,“南海Ⅰ号”出水文物中,瓷器正是其大宗商品之一,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窰址的产品,包括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陶瓷产品,器型则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鉢、粉盒、炉等。

  “南海Ⅰ号”的货物,不少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正如德化窰,早期深受景德镇影响,以烧製青白瓷为主,胎薄坚硬,釉色青白光润。不过,在“南海Ⅰ号”出水的一个德化窰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钮盖罐,则运用塑贴等装饰手法,於瓷器表面饰以乳钉、兽钮等饰纹,显得别致华丽。据了解,这种小罐在东南亚发现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藥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

  另外一个德化窰青白釉印花花卉纹军持就完全是异域风格。军持是梵语Kundika的音译,原为印度民族的一种贮水用具,也被佛教徒当淨瓶使用,后又为伊斯兰教徒所接受。南宋时期,军持多外销,国外遗址多有发现。

  还有一件出水文物为磁灶窰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其造型受粟特金银器的影响。粟特金银器常在器壁上锤揲出凸凹起伏的瓣状纹,使得器身表面起伏变化,立体感强。宋代频繁的商贸往来,金银器、玻璃器、珐瑯器相互间的传播与交流,使得宋代瓷器造型呈现出极具传统又赋创新的特点。

  除了带着西洋风情的瓷器外,“南海Ⅰ号”还有很多“中国风”的瓷器,它们大多兼具功能性与美观,而纯淨典雅的单色釉瓷器展现了宋代审美。例如,同样来自德化窰的一件青白釉印花福禄扁壶,腹部两面分别印有“福”“禄”。“福禄”在中国象征着幸福与爵禄,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嚮往。这样一个扁壶出现在对外贸易的商船之上,表明了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金属器物巧夺天工

  “遣内侍八人赍剌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国藩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藥、犀牙、珍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於所至各处赐之。”开国不久,宋太宗就在招徕外商方面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古代中国的丝绸和黄金作为招邀外商的诱饵。

  金属器是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商品的重要内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市舶司》中记载,海外诸国向中国输入金属材料,中国也向海外输出金属及其製品。“南海Ⅰ号”出水了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不仅风格独特,雕工精巧,还呈现出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等,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

  此前热播的《国家宝藏》第二季,曾介绍一条“宋金项饰”,那是当时被打捞出水的第一件金器,饰长一点七二米、重五百六十六克,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製而成。历经八百年时光,金项饰依然光彩如昔,只见它呈麻花状,接口处有大量细緻的花纹,葡萄纹饰长条带鈎为首,多个环状搭扣成尾,可调节鬆紧。

  根据它的外观特色推断,这条项饰的主人应该不是等閒之辈,因为在整个南宋沉船上只发现了这样一条,由此可见宋金项饰并非是当时船上的货物之一。结合长度、构造等方面以及它落在甲板上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测,这条项饰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外国贵宾,或者将送往中东的一位富商或国家首领。

  在“南海Ⅰ号”出水的还有一条由三条金链、两块犀角形牌饰、五连扣环链、三条流苏坠饰组成的金项链。近看金项链,几乎没有任何损坏,做工异常精美,与当今的製作工艺相比丝毫不逊色,尤其是其中的镂空雕刻和犹如机器操作般的嵌合工艺,让人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就连外媒(《每日邮报》)也称:经过近千年之久,它们还是光彩依旧,看起来就像是昨天製作出来的。有意思的是,项链的三个挂饰分别为桃坠饰、桃心牌饰,这种平面片状的桃心挂饰明显受辽地风格影响。

  和金属器一起出水的,还有各种金属货币。宋代张方平《乐全集》中记载,“钱本中国宝货,近乃与四夷共用”。南宋时期,政府禁止金银铜钱外流,但屡禁不止,大量铜钱在东南亚、印度洋一带充当国际通用货币,或者当作贵重金属原料。时至今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宋代钱币也有丰富的发现。

  “南海Ⅰ号”沉船上,就有发现薄如纸的金叶。金叶子为大宗商品交易时交割用的大额面值货币,上面有舖主名、地址、成色印记,以行业信用作为保证。正如其中一件金叶,正面砸印锉记,四角自右向左横向“口口五郎金”,两长边中央自上向下竖向“口口五郎金”字。

  密隔舱成造船业标配

  南宋积弱,是过去人们对这个朝代的印象。事实上,南北的对峙和征战,给南宋王朝留下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其时,原陆上丝绸之路受辽金夏的影响不再畅通无阻,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加上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南宋朝廷和商人共同把海上航道推上了顶峰。舟行万里,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在漫长的航程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今天“南海Ⅰ号”的各种出水物品和陈列数据等,拼凑出一幅八百多年前“流动小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后人了解南宋生活提供了一扇窗口。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和大众更多关注出水文物及其价值不同,考古界普遍对“南海Ⅰ号”的船体更感兴趣。南宋造船业发达,但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寥寥可数,此前出水的宋代沉船则大多残缺、破损,难以还原南宋造船业的盛况。“南海Ⅰ号”与过去出水的宋船不同,出水前位於海面下二十多米深处,被两米多厚的淤泥所覆盖,虽然历经八百多年的海水侵蚀,但古船船体仍然保存完好,整艘船没有侧、没有翻,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木质还比较坚硬。

  经过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南海Ⅰ号”沉船船体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二十二点九五米、宽九点八五米,船内舱室最深二点七米,且沉船还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船中桅托樑、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保护发掘对造船史的研究也是极其难得的样本,可以为破解宋代造船术、航海术等提供很多依据,这也是当年决定採用整体打捞方式保护“南海Ⅰ号”的重要原因。

  从船体结构和船型工艺判断,“南海Ⅰ号”属於中国古代远洋贸易主力船型“福船”,这种船採用了水密隔舱技术,具有安全系数高、抗风浪性好、装货量大、适宜远洋航行等特点。崔勇称:“宋代的中国造船,对世界造船业有很大的贡献,一个就是水密隔舱,后来成了造船业的标配。而‘南海Ⅰ号’就是水密隔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