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近代状元实业家”系列四之四陆润庠/中国近代纺织业开拓者──陆润庠/姜舜源 文、图

2019-09-29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朝服像

  苏州丝绸闻名世界。这不仅是因为秦、汉、隋、唐、宋、元历代,此地丝织业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明、清号称“锦繡江南”,清代皇家特设苏州、杭州、江宁“江南三织造”;清末陆润庠在此创立“苏纶纱厂”、“苏经丝厂”,引进近代纺织机械,创建近代最早民族纺织业,也功不可没。“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认为:“一八九六年夏,江苏省内第一家使用动力机械的缫丝工厂苏经丝厂开工生产,一八九七年机械化大工厂苏纶纱厂建成投产。苏经丝厂、苏纶纱厂的创办,标志着苏州近代工业的发端。”(徐云《二十年代末苏州设市之始末》)

  陆润庠(一八四一至一九一五年),字凤石,号石洒、固叟,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初,屡典试事湖南、陕西,皆再至,入直南书房,荐擢侍读,出督山东学政。父忧服阕,再迁祭酒,典试江西。以母疾,乞养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起补祭酒,擢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清史稿.列传》)由《东华续录(光绪朝)》卷一二七可见,他於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五月初六日获准“开缺回籍养亲”。而就在此时,张之洞於二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辰刻向朝廷发出电文:“江苏土货,大利在棉花、蚕丝两端。电旨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最为扼要。……丝为绸之源,纱为布之源。若广设机器缫丝、纺纱厂,即与织布、织绸无异。……丝厂利三分,纱厂利二分,若有钜款大举,即可尽收利权。假如设丝厂五所,每厂五百盆计,三千盆通年,用茧二万三千五百担,出丝约五千担,中价值银三百余万两,厂灶茧本工费需二百四十万两,则江苏一省之茧,可全收尽矣。”(《张文襄公奏议.电奏六》)因此奏准成立苏州商务局,开办纺丝、纺纱两局。这是以江苏产棉、丝为依讬,力争佔领当地市场,而压缩洋厂原料来源。

  立足江苏 “经纶天下”

  “两江总督张之洞,以《马关条约》许日人在内地设立工场,乃谋自设织布、织绸等厂,於江南北苏州、通州各一。苏(州)任陆润庠,通(州)任张謇,为设公司集资提倡。”(《清续文献通考.实业考八》)条约强迫清政府再开放苏州等四城市为商埠。张之洞、张謇、陆润庠密商对策,在日租界尚在勘界时,抢先创立商务局,在苏州开设面积约为两千亩的商埠,使洋人无法插足。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张之洞奏准朝廷,任命陆润庠为“苏州商务总办”。江北南通,张謇兴办大生纱厂;江南苏州,陆润庠兴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状元开工厂”轰动一时。

  苏经、苏纶,合为经纶,出《周易.震》:“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本义是整理过的蚕丝,引申为治理国家。故先儒解释是,君子“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而张謇的大生,则出《周易.繫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要养育天下苍生。说明他们办实业,是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行动於国家建设实际贡献之外,还多了一层社会号召意义,并且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有自强自立的能力!

  此外,陆润庠还参与建设著名“苏沪铁路”(苏州上海铁路)。二十二年正月初九日,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添派前湖南巡抚吴大澂,与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会办苏沪铁路事宜。得旨:吴大澂不必添派。”(《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九七卷)清代以苏州为江苏省会,江苏巡抚、府学都在苏州;两江总督府在江宁(南京)。分段修建的苏沪、沪宁(上海江宁)铁路,对连接长三角经济中心极为重要,因此成为中外、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民族企业 媲美洋厂

  苏州两厂由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移用清政府向苏州等五府商民,所借银五十四点七六万两(原拟作中日甲午战争军费);继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继续支持,共筹集到建厂资金白银一百万两。

  陆润庠抱着维护国家利益的宗旨,“一力肩承,不辞劳怨”。几经周折,在苏州盘门外吴门桥以东青地上,兴建两厂。此处原是荒郊坟地,在打地基时,出土一宋代家族墓地。巧合的是,墓志铭上墓主名字正是“经纶”,彷彿先辈们已为两厂奠基。

  两厂从筹建到生产,仅用了一年半时间。纺织机械设备,都是进口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苏纶纱厂拥有沙锭一点八二万枚,设有花线、纱线、轧花、清花、纺纱等工厂,有工人二千二百多名。苏经丝厂有缫丝车二百零八台,职工五百多人。一八九八年《官书局彙报》称:“苏州丝、纱两厂所出丝、纱,足与上海(外国人开办的)名厂相埒”,为中国人争气。

  工厂虽已投产,但局势不容乐观。因商股没有招足,建厂费用又严重超支,而投产伊始利润较少。急功近利的投资商股东便“烦言四起”,加大了再招新股的难度。下一步遇到比张謇在南通办厂更大阻力。已经功成名就、时年五十八岁的陆润庠心生退意,将两厂交给协助办厂的绅士祝承桂,於一八九八年五月回朝任职。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资料显示,一九○三年四月起,两厂叠经费承荫等商人先后“领租”、股东们接办,从官督商办转变为商办。一九二七年,苏经丝厂歇业。苏纶纱厂一直经营到新中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成为“公私合营苏纶纺织染厂”、“苏纶纺织厂”。

  苏经、苏纶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为苏州实业发展设定了高起点。苏州、南通在近代工业上的亮丽表现,延续了锦繡江南古代文明的辉煌,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地位。

  清朝忠臣 鲁迅敬重

  一九○○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难至西安,陆润庠闻讯后兼程“奔赴行在(天子行止之处),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管理医局。”慈禧、光绪颠沛流离到西安,已经是身患重病。陆家是中医世家,其父陆懋修是名医,他也医术精湛,於是被委以管理医局重任,一面为两宫请脉开方,一面敦促各地保荐医生前来治病,深受两宫倚重。回京后,任工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参与了清末“新政”及吏治改革,主持起草“变法诏书”,参与设计“官制改革”方案,推动行政管理近代化;协助张之洞创办“三江师範学堂”;帮助戊戌变法后流亡国外的梁启超回国等。宣统继位及辛亥革命后,他依然忠於清室,任溥仪读书的毓庆宫师傅,获授太保。宣统三年谕:“大学士陆润庠等,见在毓庆宫行走,差务重要。加恩陆润庠,每月赏给养廉银一千两。”(《清续文献通考.国用考十一.百官俸禄养廉》)

  进入民国,陆润庠已经是前朝耆硕,虽忠於清室,但并未脱离时代,而且为后学所敬重。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少有才华,十四岁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他仰慕陆大人书名,将发表的诗作寄给陆,向陆请求墨宝。时年七十四岁的陆润庠,慨然应承,以书法相赠,并按照读书人的规矩,上款尊称这位小老弟为“仁兄大人”。(高小平《和易行政》,《秘书》二○一八年第五期)

  明代永乐年间以举国之力修成的《永乐大典》,原藏北京皇史宬国家档案馆,至清代只剩下明嘉靖年间恭录的副本,保存在天安门外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址至公安部院内的翰林院。一八六○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了翰林院,嘉靖本《永乐大典》遭遇劫难,有相当一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於大英图书馆。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点查,结果仅存八百余册。一九○○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再被英、美、德、俄等强盗劫夺,仅剩下六十四册,由陆润庠保存。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周树人(鲁迅先生)任教育部佥事及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包括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事务。听说陆润庠保存了部分《永乐大典》,周树人便讬人辗转找到陆,多次登门请求将《永乐大典》交还国家。陆润庠将其保存的全部六十四册《永乐大典》悉数交给周树人,入藏京师图书馆。在此过程中,周树人这位年轻人与前辈陆润庠成为忘年之交,建立了深厚友谊。后来鲁迅在杂文和书信中多次提及陆,对旧文人向以刻薄著称的他,对这位前辈却饱含敬意,以“状元陆润庠先生”,肯定他的绘画作品。(鲁迅《靠天吃饭》)

  末代帝师 正统书风

  中国现代两位著名文学家:鲁迅、郁达夫,分别敬重陆润庠的绘画、书法作品。实际上陆润庠是晚清杰出书法家。他出身江南世家,七世祖陆肯堂为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状元。他学书从唐楷入手,初学集王羲之《圣教序》,后遍及汉、魏、唐各家碑帖,书风最近唐欧阳询、虞世南。其书由碑入帖,碑底帖面,参以篆隶,自成一家。行笔圆润沉稳,润朗舒展,结构端莊秀丽,中正平实,墨色如漆。行书婉丽劲健,莊严流美,华赡蕴藉;楷书笔润体方,外柔内刚,清华朗润。时人以《南史》评南朝才子王彬书法,“三真六草,为天下宝”誉之。

  清朝自入关伊始顺治帝起,便崇尚晚明董其昌弘扬起来的,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以王书为宗,适当吸收后世王系名家。例如顺治、康熙、雍正帝参酌以董其昌,乾隆、咸丰帝兼学元赵孟頫。在历代帝王带动下,士子们的书风也是以王书为最高规範,适当吸收唐宋元明名家碑帖之长;绘画、文风也以魏晋六朝为尚。这一传统实际上一直延续到到新文化旗手鲁迅先生,他最崇尚六朝文学、魏晋风度。陆润庠完整传承了清代正统文化,所以被清廷简选教授宣统皇帝。至今故宫养心殿、西六宫,留有其书法作品;苏州园林中匾额、楹联也多出其手。

  (系列完)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