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回归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一个章节的内容
这是一部献礼片,这又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献礼片”。
我相信,“献礼片”的定义必将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问世而修改。\石 磊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陈凯歌出任总导演,并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导演,数十位一线演员,一同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片”这一主旋律的“命题作文”,拍成了历史性、观赏性、娱乐性俱全的热血大片。
七十载风云印迹
走出戏院的时候,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尚在耳边萦绕。究竟是什麼原因,让这部《我和我的祖国》如此特别?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考题”:在一部电影的时间篇幅内,用七个章节回溯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周年,你会选择哪七个时间节点?七十载风云激荡,哪些才是值得在盛世大庆之时放上大银幕的“国家记忆”?以下就是这七位导演的答卷:1949年开国大典、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2016年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影片七个章节各有特色,根据内容的不同,叙事手法、摄影风格乃至人物所用的语言,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连贯其间,如同影片的标题《我和我的祖国》──“我”在前,“祖国”在后。与我们想像中慷慨激昂的宏大叙事不同,影片的七个章节都聚焦在“人”的身上──当国家记忆的历史瞬间,通过平民百姓的个人视点来表达时,银幕上国家发展的里程碑就唤起了戏院中观众的集体回忆,历史的厚重就有了温暖的人情作为依讬,就更加脚踏实地。
平凡人的不凡事
七个故事中,笔者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和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韩昊霖饰演的上海小学生,一个是葛优饰演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在“女排三连冠”和“北京奥运”这两个宏伟的大背景之下,他们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看上去喧嚣的大背景与热闹的大时代,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机缘巧合之下,他们都为此而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所特别珍视的东西。虽然很痛很不捨,但他们最终还是捨得心甘情愿,痛得由衷开心。这不正是“国”与“民”的关係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任何国家权力,无不是以民众的权力让渡与公众认可作为前提的。”民众让渡出的权力是国家权力合法的基石,而民众奉献的心血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保证。我相信每一个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上海小学生“冬冬”身披床单,在房顶上高举电视天线,宛如超级英雄的身影;我也相信,每一个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在大屏幕前看奥运开幕式时,光溜溜的脑袋后面印着的那面红得耀眼的五星红旗。
正因为有着一代代如此伟大而平凡的人民,才有了我们伟大而不凡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