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光·影·道\支援剧本创作刻不容缓\田 力

2019-10-10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班电影人在讨论如何支援剧本创作,理由是好的剧本越来越少,这不只是香港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普遍问题。情况有多严重?上周笔者约了朋友在旺角一家戏院汇合,朋友临时通知会延误大概十五分鐘,根据经验即约二十分鐘或以上,於是有充裕时间看看大量的预告和海报。不看由自可,看了后感到自己回到三十年前。

  原来将放映的电影,有一半以上的题材和主创人员都是几十年前已出现过,可谓耳熟能详。其中有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终极血战》、徐克监製的《攀登者》、洛比桑导演的《ANNA》,还有《鲨海47米》(《大白鲨》和《深深深》的感觉)和《爱登士家庭》。看这些预告和海报,令人如置身时光隧道,亦令人慨叹创意和创作人非常缺乏,同业必须努力支援。最直接的支援方法是,鼓励业界继续举行编剧培训课程。但课程必须有延续性,要有进阶的训练,最后是学员能进入行业,成为电影编剧。但问题在於,坊间的编剧课程导师多半是於早年入行的电影人,他们本身可能已经离开了行业一段时间,未必能推荐学员入行。又或如美国教授编剧的大师,本身在专业编剧方面不太成功,学员学得一身“武功”亦无用“武”之地。

  为鼓励剧本创作,以比赛形式或给予酬劳是有效的方法。最理想的是找到好的创作后,能协助提升成为专业作品甚至拍成电影。这种支援分成两部分,第一是给予酬劳,让有兴趣的创作人能付出更多时间去创作;第二就是协助他们提升作品质素,务求能成为专业作品。第二点其实也可为业内人士服务;这种服务近乎荷里活的“剧本医生”,主要功用是提出剧本的缺点(由人物性格到结构等),予以完善。

  香港没有“剧本医生”的训练,要寻求剧本的意见,对象多是朋友或监製。但他们的意见不一定够客观,因为医治剧本是有一套荷里活模式的理论,不涉感情和口味。而且这种服务在香港来说很新颖,既未有“医生”,也不知哪些“病人”愿意惠顾。但这个提议是很好的第一步,能行下去便有希望。

  编者按:因工作关係,作者田力暂时搁笔,感谢他十五载笔耕此专栏,贡献良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