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半醉半醒书生梦 武夷五夫熹遊记

2019-12-06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兴贤书院牌楼造型雄伟凝重,飞簷重叠,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

  每年4月1日是张国荣的忌日,从2003年至今,已有16年。《倩女幽魂》中,张国荣扮演的痴情书生宁采臣成为银幕经典形象,让“书生热”延续了一段时间。

  提到书生,不得不提及书院。香港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书院修建於宋朝,为力瀛书院(又名“力瀛书斋”),位於香港新界锦田桂角山。而同在宋朝的朱熹,曾在中国四大书院中的嶽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教过书。

  趁着秋日,搭乘高铁从西九龙出发到朱熹故里,实可做一场单纯中带着傻气,木讷中依旧儒雅的“书生梦”。\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 文、图

  体验“朱子祭祀大典”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是朱熹诞生地。每年农曆九月十五,是朱熹诞辰纪念日。农曆9月15日在尤溪举办朱熹官方祭礼,2011年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熹后人朱向告诉记者,“朱子祭祀大典”是尤溪县专门用以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每年“走朱子之路”活动期间,均会带领港台青年学子,赴尤溪祭拜朱子。

  据悉,尤溪县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朱熹卒后第三十七年,当时的县令在南溪书院文公祠组织祭祀,此后成为一项文化传统,南溪书院成为古代官方祭祀朱熹的唯一场所。尤溪县祭祀朱熹活动一直沿用古制,从明弘治四年(1491年)开始的“三祭”(春、秋、朱子诞生日各一祭),简化为如今只於每年农曆九月十五朱熹诞生日的“一祭”。

  2007年,尤溪县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挖掘整理、简化完善了“朱子祭祀大典”,并在南溪书院首次恢复朱熹诞辰祭祀活动。

  “朱子孝母饼”传亲情

  朱熹一生廉洁清贫,日常生活颇为俭用。但相传朱熹在治学之余颇好美食,他所创造的菜肴经后人用朱子文化演绎成新菜品,编製成一套系统的菜谱,十多道独具风味的朱子家宴菜肴广为五夫镇老百姓喜爱,称之为“朱子家菜”或“文公家宴”,流传800多年。

  “其实朱子家宴的食材都是本地易取得的普通食材,并非难寻。”当地餐厅老闆介绍,朱子家宴分别是朱子家酿、窝底、红菇汤、文公菜、泥鳅粉丝、炖黄鳝、炒田螺、腊肉蕨菜、酒糟肉、酿豆腐等10多道菜。

  “朱子家宴”中最有影响的还数“文公菜”。相传“文公菜”实则为朱熹製作的“杂锦”小菜,文人墨客雅集小酌品尝后交口称讚,便很快在乡村流传。因朱熹去世后谥号“文公”,五夫镇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菜取名为“文公菜”。

  其实此菜做法简单,就是猪肉剁成肉泥等混合一起做成的肉丸,盖上薄蛋片,一层层叠成塔状入锅蒸熟,底下可以铺花生、豌豆或者芋头。由於口感芳香滑而不腻,8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宴客主菜。

  据说,以前当地读书人在赶考前,亲人都要製作“文公菜”饯行,祈求考场上能像朱熹那样文思泉湧,金榜题名。

  而当地另一小食“朱子孝母饼”,亦与朱熹相关。当地导遊说,因为朱熹母亲喜欢吃儿子亲手製的饼,因此朱熹在出远门前都会做一些饼留给母亲,当地人因此称之为朱子孝母饼。朱子孝母饼甜而不腻,酥脆易食,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武夷山特色小吃。

  “香江茗苑”茶香醉人

  今秋,参加海丝华文媒体福建行的数十家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走访武夷山“香江茗苑”,了解当地茶文化。

  该观光园佔地面积170亩。园中遊览区块包含武夷茶文化博览馆、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流水线、茶艺歌舞秀、香江茶宴、茶山茶园、香茗湖中庭水景、传统手工作坊、品茗休閒购物一条街八大遊览参观点。

  在参观过程中,华新时报社社长蒋佳柽亲身体验了茶叶摇青,对製茶工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说,茶叶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印记,牵动着海外众多华人的思绪,本次参观不仅让他深入地了解到製茶工艺,还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有了深刻的领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都应该去热爱并且传承它”,蒋佳柽说。其实,每年四五月份才是茶叶製作的季节,那时的武夷山处处氤氲着茶香。但近些年,当地除了山水旅遊及茶叶外,亦力推将二者与文化互相融合。

  2016年来自香港八所大学参加“福建茶文化之旅”的学生,就曾到访武夷山。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许同学曾向记者透露,当夜观看《印象大红袍》即将结束时,演员捧来的茶有限,他们有幸获得一杯,一组8人每人抿一小口,分享了那一小杯茶。

  触摸理学文根

  朱熹的许多著名篇章,都是在五夫完成定稿,关乎他的遗存、遗迹也是随处可见。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元、明、清三朝盛极一时,大有盖过孔、孟之势,其思想亦被立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科举考试都以朱学为科场程式,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因而被尊为“至圣”。

  出生於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朱熹,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前前后后居住了五十年。他的许多著名的篇章,都是在五夫完成定稿,关乎他的遗存、遗迹也是随处可见。

  始於晋代中期的五夫镇,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充盈着古樸与静谧,似乎与现代都市略显格格不入。至今,五夫镇境内仍有30多处理学文化遗迹,有紫阳楼、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五贤井、朱子巷、古街牌坊、半亩方塘遗址等文化景点。

  “五夫镇裏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福建省讲解员罗爱文告诉记者,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全长1000余米。

  走进古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古樸、乾淨而整洁,穿行在鹅卵石、青石板砌成的小巷中,两边的古墙伸手可及。这条古街,历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流传古樸淳厚的民风习俗。更难得的是,全长1000余米的兴贤古街,现仍居住着近千人口。

  三市街牌坊的一侧,曾为集市区域,民众可在此出售货品或购买所需。三市街牌坊另一侧则刻了“过化处”三个字。当地人说,此为纪念朱熹,“过”是经过的意思,“化”则是教化。

  用一座牌坊将读书场所与喧嚣的市井悄然隔开,从集市上过来的人们到“过化处”就会自觉停止在市集上的喧闹,以免影响书院学子的刻苦攻读。

  穿过“过化处”,不远即为兴贤书院。书院牌楼造型雄伟凝重,飞簷重叠,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据史料记载,朱熹早年就读於兴贤书院,学成后便在这裏讲学授徒。

  三进的兴贤书院,上厅正上方悬以“继往开来”堂匾,仿朱熹笔体,苍劲有力。上厅正壁绘有九龙图一幅。据镇裏张姓讲解员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兴贤书院正厅保留此壁画,是为提醒师者需“有教无类”,注重学生个性及需求,因材施教。

  朱子文化浸润人心

  朱熹第26代嫡孙朱向,不仅在香港发起创建了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亦每年组织带领港台青年学子赴尤溪和武夷山“走朱子之路”。

  在五夫镇的古建筑中,留存着不少“龙鱼”图案,据传多出自“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按孔孟文化,“治国平天下”是为古代读书人之理想。当地人们欲借此比喻儒士文人考中状元即跳过龙门,成为“登龙”。

  朱熹不仅了解教育对思想普及的效用,亦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

  国学大师钱穆,尊崇朱子,始终如一,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钱穆一手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即由包括新亚书院在内的四个学院合併而成。与钱穆差不多同年抵港的饶宗颐,后来就在新亚学院执教,并在香港的国学领域以启山林。

  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才不是文化沙漠。一座小镇,竟与香港有着如此生动联结,令人感叹。朱熹第26代嫡孙朱向,不仅在香港发起创建了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亦每年组织带领港台青年学子赴尤溪和武夷山“走朱子之路”。

  下期“城市地图”将於12月20日刊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