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九龙城广场布置成电影世界
今年香港的圣诞节显得不一样,在商场不见华丽的圣诞装饰,有些只低调地摆设了几个“雪人”,连大家打卡必到的海运大厦,其圣诞装饰与往年相比也不再明亮。某些记忆会随时光流逝慢慢消失。临近佳节,大家不妨走入旧区的电影时光隧道,置身梦工场,忘掉沉重的社会氛围。\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文、图
自启德机场迁移后,旧区九龙城不及从前繁华热闹,但在如今的社会氛围,它却成为大众消閒的静土。今年圣诞,九龙城广场没有应节装饰,反而还原了上世纪一个市民熟悉的电影世界,让大家重温当年的手绘电影海报、明星画像、旧式戏院、电影戏服、零食小档、书报摊档,勾勒出七八十年代电影业的繁盛景象,那时候,大众的娱乐方式,就是如此简单。
不过,手绘海报并不是如此简单。海报对电影宣传非常重要,因要瞬间吸引大家驻足观看。但手绘海报师随着电脑时代来临,这班无名英雄逐渐被淘汰,如早前无綫热播剧《牛下女高音》裏曾伟权饰演的角色,最终沦为看更。但记者眼前这几位手绘海报师与时并进,不断吸收新知识,仍继续坚守岗位,跟上时代运用电脑科技给海报赋予完美效果。
人手vs电脑
这天,插画师和漫画家包括姜志名、马富强、甘小文、李建良、林祥焜、余朝安和Vincent Tang,加上手绘电影海报收藏爱好者林家乐,聚首一堂。他们志同道合,认为手绘海报是艺术创作,电脑操作则是将作品达至完美的技术。入行四十年、著名戏院广告画画师姜志名,曾试过在一个月之内赶起逾一千块6呎×4呎的戏院广告画板块。他说:“手绘这个行业因应电脑科技,得以迅速发展,从业员要跟上时代,便要学识与电脑共存,但不可被电脑科技控制,否则人就不懂得反思以提升自己作品的思维。”
Vincent Tang曾是手绘师,他认为电脑科技用於商业範畴能达到经济效益,因为由电脑绘画,可根据客人的要求随时修改,既经济又能达到商业效益。不过,曾经是手绘师的他指,操作电脑的人有手绘基础的基本功夫,用电脑绘图更能得心应手,又说:“电脑就像是一对手,本身有手绘的基本底子,就能驾驭电脑绘图的技术,反映在作品上。”
余朝安的手绘电影海报作品不多,入行二十五年的他,其间只手绘过两幅电影海报。他说:“一部是陈勳奇作品《神探Power之问米追兇》,另一部是邓光荣作品《黑豹天下》。因为是手绘海报,需同老闆直接沟通,关係较为紧密,要明白他们所需。若然跟老闆沟通不足,手绘海报随时出事,稍有画错一点儿,又要重新开始。自有了电脑绘图后,电影海报多用合成方式完成。”
落笔错不得
可是,甘小文始终怀念当年手绘电影海报的日子。他说:“真是一落笔就不容许自己有错,每一笔都要落得準,稍有差错或误解了老闆的意思,又或者不小心令作品破损,真的无法修补。手绘行业可说已没落,但时代进步没法子,反过来说,电脑可以修补绘图每一个错位,真的省了很多工夫,而且越来越完美。”
至於李建良於一九八三年入行,自从手绘电影海报式微,他於二○一○年自资加入绘本插图行业,他仍是主打手绘,电脑只是辅助工具。手绘海报行业狭窄,商机不多,但电脑绘图运用於商业方面,显得灵活及多变化,能满足客户需要。
林祥焜人叫“长棍”,他不是手绘电影海报师,而是手绘分场(Storyboard)的高手。他说:“Storyboard是将整部电影的拍摄以手绘画出每个分场的取位角度,例如在纸上画出人物企位。那麼,导演开工时依照Storyboard拍摄,省时精确,免却即场临时排位、度镜位的周章。”
收藏者情结
林家乐不是手绘师,却是海报收藏爱好者,和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收藏海报,源於他由香港电影陪伴长大。他说:“很记得我第一张收藏的电影海报是《老猫》,自此便不能自拔,至今已收藏五千张以上的海报。(如何搜集海报?)一是到处搜罗、购买,一是上网寻找,网上有志趣相投的爱好者,互相交流搜寻渠道。最近我买了一张八千元的海报,因涉及版权问题,不能说呀!”那平时如何保存海报?他说:“若预计七至九天内不会下雨,没有潮湿,我就拿它们出来晒阳光,然后对摺放入胶箱。如果有些已被损坏到不能修补,唯有放弃。”问到哪张海报是其至爱?他说:“每张都是。如果当中有不值得我喜爱的,那何必收藏它哩。”
一部电影的成功,背后有着很多无名英雄,手绘电影海报如今已经式微,但这群插画师、漫画家及电影海报收藏者回想往事,不无唏嘘。他们都认为现在电影题材变得狭窄,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带来无限可能,不少年轻人拍网剧,甚至有导演以此为生。香港电影会否再有新生代导演撑起行业,现时仍是未知数,但手绘电影海报行业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