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余凯纬有“婚宴魔术达人”称号
经济不景气,港青择业会否有更好的选择?本港八十后职业魔术师余凯纬自小就觉得魔术好神奇,甚至可作为一个未来职业的抉择。纵使职业路不易,这一行又多看名气,彼时尚处於寂寂无闻的他,为了坚持魔术梦,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一边在街头表演魔术,吸引观众驻足欣赏。只因在他看来,魔术可融入社区生活,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令都市人放鬆紧张的情绪。如今,余凯纬凭藉不懈努力,从街头转战专业大舞台,成就自己的奇幻魔术人生。
[大公报记者]\刘 毅
虽然明知看到的并不是真的,一切都有机关,观众还是会因魔术师的手法而啧啧称奇。魔术就是这麼神奇,它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消失不见”;可以製造心灵感应,也可以刀锯美人,营造如魔法一般的表演氛围。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了少年时的余凯纬,“我读小学时,便时常去图书馆借魔术书学习,中学毕业做销售,月入一万元,用八千元去买魔术玩具。”为掌握本领,他还於业余时间帮前辈举办演出,为的不是赚钱,而是偷师。
演出重在铺排效果
“二○○○年,我正式入行。当时魔术在香港并不流行,只能在玩具店看到魔术道具的身影。提及魔术,香港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美国魔术师大卫高柏飞(David Copperfield)。”余凯纬说:“大卫高柏飞对我影响巨大,令我明白魔术并不是简单的表演艺术,它对於表演技巧、舞台灯光、演员姿态、戏剧张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人都认为,魔术师讲求的是手速和技巧,其实最重要的是铺排效果,如何设计表演令观众相信,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他亦指出,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魔术表演难度更高:“半点不可以出错,稍有破绽便会很明显。”
为此,他很注重魔术的整体演出效果,在手技之外更添加舞蹈元素。他即席示範给记者看:“就好似我要把左手中的硬币变去右手,过程中抖下手臂,更凸显硬币真的是从一隻手到另一隻手之变的效果。”另外,他也看重演出的层次感,创新演出情境,“因为我的表达能力强,所以会在开场前讲一段古仔。很多时候,设计魔术情境也可令整个魔术加分不少。”
追梦在乎坚持,初时完全没有客户资源,家人也不支持,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他尝试去机场摆摊卖表,一边工作一边在街头表演魔术,推广自己,“一个月差不多能有一两个工作机会,每一场表演也只有过百元收入。”余凯纬坦言有想过放弃,“虽然很难,但我还是想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下一秒就能达成所愿。”不想前路,他认为想要做一个好的魔术师,最重要的就是勤力,多点练习,并观看书籍及世界知名魔术演出。
有了恒心,还要有创新。“今天的观众不再爱看变花、变兔仔一类的魔术,他们有更高的要求。故而,魔术表演需要不断创新,要时常有新手法,倘若可以用新方法引起观众欣赏,就毋须用到真实的动物。”
遇机缘转战影视圈
每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余凯纬擅长利用生活事物变魔术,“事实上,魔术师亦要善於观察生活,想下身边还有什麼事物可以拿来变魔术,如一瓶清洁剂,原本喷出来的是液体,可否喷出来的是一丛花?智能手机还有什麼可以变的空间?报纸也能倒出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前的一场街头表演,令他幸遇伯乐,随后获转介接到各种魔术工作,包括欢乐嘉年华、婚宴以及大型品牌的宣传活动。他说:“其中记忆最清晰的一次,是古天乐为了在某汽水品牌发布会上表演变魔术,其团队找到我,让我教一段如何将汽水变不见的魔术。”其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二○一二至二○一七年间,他先后担任过多位影视明星的魔术顾问。
现时,余凯纬会为电影电视公司担任魔术指导,依据剧情需要,教授艺人表演魔术,“电影为了营造真实感,又不想用到电脑特技,就会添加魔术元素,例如演员要变出火焰,魔术师就会教授他们如何操作。”不仅如此,电影观众耳熟能详的《赌神》、《赌侠》,片中精彩绝伦的纸牌功夫,也是由魔术师作为替身完成的。
从街头到进军影视圈,今年更有份担纲热播电视剧《十二传说》MV的魔术指导,前路渐现曙光,但他更盼望魔术能在本地社区形成风潮:“香港没有形成观看魔术表演的氛围,可以说,比话剧和舞剧更加小众,大多数人还是将它视作一种娱乐而非文化。明星效应确实有助力,但倘若没有此效应的加持,魔术师的演出平台并不多,本地社区定期举办的嘉年华活动,不失为一个好方向。”
他补充道:“相比较欧洲和日本,或有餐厅常驻魔术师,或有魔术小剧场,香港只有少数餐厅会请魔术师表演。”余凯纬也尝试过在餐厅表演,“但那只是短短一段日子,因为比诸歌手,请魔术师表演显得并不那麼实惠。”私人场所租金昂贵,康文署辖下演出场所会不会较容易申请?他直言情况不容乐观:“如果魔术师表演团队与粤剧团队一起提交申请计劃书,哪一方获得场地的可能性更加大?”
近景魔术缔造惊喜
缘何执著将魔术带进社区?在他看来,魔术有助於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如他最喜欢的近景魔术,“特别是一对一的近景魔术表演时,观众可以最近距离体会到魔术带来的惊喜,从好奇到惊喜,可以产生不同层次的欣赏感受。”他认为,这种表演方式可以令社区人士广泛参与,“比如小朋友的生日宴会,表演一段适合孩子们看的魔术,也能令他们开心,魔术表演并不一定都要在光影舞台之上。”
为进一步打破魔术的表演空间,他於二○一四至二○一七年间,共为超过九十场婚宴表演魔术及担任司仪,被誉为“婚宴魔术达人”。谈及此,他亦兴致勃勃分享道:“新人结婚,我会在婚宴上教新人变‘心灵感应’的魔术,既可以呼应喜宴气氛,也可以令魔术更加普及。”不止婚宴,余凯纬更积极在社区推广魔术,频繁参与屋邨举办的社区嘉年华等等,“正如快乐可以很简单,魔术也可以无处不在。”
由爱好到职业,由街头到专业舞台,虽然路有坎坷,却也算是苦尽甘来。余凯纬形容,观众的喜悦令他更加确定了前行的方向,并忆述起一段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演出经历:“二○○九年,我去广东省清远参加一个义务演出,表演魔术,前来观看演出的都是中学生,他们坐满了整个球场,到我上台时,他们居然可以大声喊出我的名字,那一瞬间,让我感到一切都充满了意义。”
专访尾声,记者与他聊起观众总有拆解魔术秘密的兴趣,他笑说难以避免,“观众都有一颗好奇心,魔术的意义也在於此,藉创造谜题赋予人们开心。”其下一个目标是走得更远,去到更多观众都可以看到的舞台,纵然本地社区暂时未形成观看魔术的风气,他依然想为香港魔术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本系列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