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大湾”之光系列(二)\明清之际, 西学又东渐\姜舜源(文/图)

2020-01-22 04:23: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中华文明史上,“西学东渐”由来已久,较早大规模的一次,像东汉开始佛学由古印度,经新疆逐渐传入中原,并继续东渐朝鲜半岛、日本,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达到高峰。还有魏晋隋唐拜火教、唐代景教即后来基督教,由西方东传我国中原腹地。因为中华文化巨大包容能力,佛学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如今所谓“西学东渐”,是明清之际开始,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近代西学的东渐。

  南宋时期,闽、浙毗邻京畿和经济腹地,除西北丝绸之路受阻外,当时出口商品以易碎和沉重的陶瓷为大宗,只有海运才能胜任,所以宁波、泉州等港口大行其道。工业革命开始西欧生产力爆发,明清时期西方海运至中国货物激增,广州、澳门、香港等大湾区口岸,以区位优势纷纷成为中外贸易集散地,也成为西学东渐桥头堡。清中期吴汝纶称:“西学东来,始明季晚”(《深州风土记叙录》),清末刘锦藻主修《清续文献通考》採“西学东渐”提法。笔者认为,岭南地区作为宋代官员贬谪地,很多开明知识分子在此传播进步、革新、开放意识,也是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重要思想基础。

  苏轼贬谪 文化岭南

  北宋苏轼(一○三七至一一○一年)於宋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年)十月,第二次谪官到达惠州,四年(一○九七年)四月再贬海南儋州,在岭南三年。他大致是沿着唐代以来的“梅关古道”,一路南下一路诗。经过轩辕黄帝南巡大会诸侯、演奏韶乐的韶关时,凭弔中华文明初祖,“粗识轩辕奏乐声。”(《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过韶关南曲江,瞻拜佛教禅宗六世祖惠能真身,作《南华寺》:“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过英州作《碧落洞》,过清远作《峡山寺》:“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岭南士民向这位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张开热情的双臂,“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初步考察后感叹岭南是仙乡:“此邦宜著玉堂仙。”过广州作《广州蒲涧寺》、《赠蒲涧信长老》、《发广州》等。行经惠州罗浮山,先作《遊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讚叹:“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终於抵达惠州城,感觉原来似曾相识,如同回到故乡。人们根本不明白他究竟何错之有,父老乡亲久闻大名,相携欢迎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髣髴曾遊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当地安置他住进风景名胜合江楼,但见“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寓居合江楼一首》)此间不但山明水秀,而且民风淳樸,於是写信告诉朋友:“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

  清宫旧藏《宋苏轼淩虚臺记》册(图一),一册六开十二幅,每页纵二十八、阔十四厘米,绢本,行楷,文末署“绍圣四年三月十四日,轼在惠州书”,时在苏轼离开惠州前夕。此帖是抄写嘉祐八年(一○六三年),为陕西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作《淩虚臺记》,内容虽与惠州无关,但是在岭南期间也是晚年书法力作。字体以楷书为主,比十四年前写的《赤壁赋帖》反而清秀英挺,并非典型的“苏体”“偃笔”(卧笔侧锋)风格,可见岭南给他好心情,也说明这位书画艺术家灵活变幻的能力。今惠州西湖建有苏东坡纪念馆。(图二)

  西湖藤菜 广菜先河

  苏轼是古代文人裏对膳食、果蔬、酒、茶均有精湛造诣的美食家。杨梅、荔枝、桂圆、香蕉等岭南色彩缤纷的特产生果,令他倾心:“南村诸杨(杨梅)北村卢(卢橘),白花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裏,特与荔支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他老人家就地取材,在此相继很快酿出家酒“罗浮春”、“桂酒”、“真一酒”。“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盃付与罗浮春(自註:‘予家酿酒名罗浮春’。)”(《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发出衷心讚叹:“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苏轼对如今名扬四海的广州菜以及潮州菜,似有开先河之功。参照江南名菜莼菜羹厨艺,以惠州西湖出产的燕脂藤做汤,可以和江南著名的莼菜羹媲美:“丰湖(西湖原名)有藤菜,似可敌莼羹。”(《新年》)如今潮州名菜,以白薯叶作成的“太极护国羹”,应与苏轼的燕脂藤羹一脉相承。唐宋以来岭南地区是朝廷贬官集中地,据统计唐代有六百二十九位、宋代四百九十一位。宋代印刷术昌明,岭南文化随着文化名人影响进一步扩大。而苏轼的继室王朝云,则长眠在惠州西湖之滨。

  西洋传教 澳门中转

  明万曆郭棐《广东通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藉口商船触风涛裂缝,要借澳门一带晾晒货物,以贿赂海道副使汪柏获准搭建些帐篷,接着“运转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慢慢安营紮寨,至嘉靖二十六年(一五五七年)开始定居澳门。到了明清之际的十七世纪,一个南欧式小城出现在南海之滨澳门。它由城墙和众多炮台保卫着,有众多的教堂和修院,有大量公共机构设施。二○○五年经中国政府申请,这座“澳门历史城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澳门在明清之际起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历史上葡萄牙拥有天主教,在远东地区传教所谓“保教权”,大部分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传教士,都须经葡国首都里斯本至澳门,再转到目的地;一五七五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成立澳门教区,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澳门一直是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传教的基地,涉及耶稣会、圣奥斯定会、圣多明我会、圣方济各会、遣使会等不同天主教修会。明清时代进入宫廷、曾发挥过很大作用的外国传教士,例如明末清初利马窦、汤若望、南怀仁,清康、雍、乾时期徐日升、张诚、白晋、戴进贤、郎世宁、王致诚等人,都是先抵达澳门,在此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然后北上北京或中国各地。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其画作有《三阳开泰》,图三),就是在澳门圣保禄学院学习,今存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一带(图四、图五),都是当时圣保禄学院遗址。

  岭南画派 “祖庭”可园

  近现代中国绘画重要流派──岭南画派,是接受东西洋绘画影响、中西相融的产物。早期代表“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的弟子“岭南四大家”: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及黄少强、方人定、司徒奇、赵崇正、李抚虹、何漆园等等。三杰中两位:高剑父、陈树人,是居廉的学生,高奇峰则为居廉的再传弟子。而居廉是堂兄居巢的学生,因而“二居”是岭南画派祖师。二居应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之邀,长期客居可园(图六),可园堪称岭南画派“祖庭”。园中“草草草堂”就是居巢当年画室“昔耶室”,前些年修房子时,曾发现墙壁上画画、贴裱留下的痕迹;双清室“亚”字形玻璃上,还留有居巢篆书诗文。(图七、八)

  张敬修(一八二四至一八六四年),东莞县莞城人(图九)。因抗英修炮台有功并捐官同知,被派往广西任职,后以战功升县同知、知县、广西按察使、江西按察使。二居为广东番禺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居巢早岁随父寓居广西。居廉小居巢十七岁,早岁丧父,由居巢带大,并从堂兄学画。二居被张聘为幕僚。居巢专心於绘画艺术,居廉除学画之外,确能运筹帷幄、屡建战功,由张举荐给朝廷,得授知县、赏戴花翎。一八五○年起张两次辞职回乡,二居就随之来到莞城营建可园,并住可园十余年。

  居巢作画提倡以形写神,一反苏轼开闢的宋元“文人画”,写意而不求形似的传统;居巢、居廉开创“撞水”、“撞粉”绘画技法,表现岭南地区润泽的花草和独特风物。高剑父早年接受居廉、居巢教育,后留学日本,接受京都画派影响,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推动传统中国画革新发展。(图十)

  艺术园地 雅聚中心

  可园是二居艺术的乐土,亦是二居传艺授业的讲坛。张敬修与居巢亦友亦师,他酷爱梅、兰,在园裏筑“滋树台”养植名贵兰草,也以画梅、兰花知名,画法与居巢如出一辙。他的侄子张嘉谟(鼎铭)也曾学画於居巢、居廉,“师之十年,后遂负重名”(《东莞县志》)。

  居巢虽是居廉的老师,但几乎未收其他学生。而居廉后来收了大批弟子,岭南画派早期画家大多是他直接或间接学生,影响近百年。高剑父是居廉晚年弟子,他又将画艺转授两位弟弟:高奇峰、高剑僧,以及杨元晖、陈芬、李鹤年、陈鉴、伍懿莊、关蕙农等等。陈树人更受居廉锺爱,将侄孙女居若文嫁其为妻。二高一陈在居老师艺术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绘画艺术成果,最终形成岭南画派,至今仍是两广、港澳佔主导地位的绘画艺术流派。

  可园还是居廉的安乐窝。居廉和张敬修曾遭太平军围困,二人坚守孤城,成生死之交。后来张帮他请来十个妹仔为侍妾,红袖添香夜读书。

  可园还是当时岭南文化名人活动中心。诗人张维屏、郑献甫、简士良、陈良玉、何仁山等岭南名流,经常应邀在此写字画画、吟风弄月。张敬修还收藏一件稀世珍宝──唐琴“绿绮台”,为此在可园特筑“绿绮楼”。张敬修去世后,此琴由著名篆刻家、收藏家邓尔疋接手,一九二二年携至香港,一九二九年在新界大埔特筑“绿绮园”贮藏。一九四四年颱风吹毁园内建筑,但古琴安然无恙,保藏至今。

  本文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