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叶永烈和他的《十万个为什麼》

2020-06-01 04:23: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13年第六版《十万个为什麼》,和第五版相比,内容近九成是全新的“为什麼”

  1961年“六一”前夕,新华社发布消息:有一套名为《十万个为什麼》的书,将在“六一”前和读者见面。“书裏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这套书的主要作者,就是刚於五月中去世的著名作家叶永烈。

  唯一连续参与六版编写

  叶永烈出生於1940年,从小就展露出写作才华,20岁那年参与写作《十万个为什麼》。这套经久不衰的科普书,初版共收录971个“为什麼”,叶永烈写了300多个。从那时起,一直到2013年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麼》,叶永烈一直是作者。他也是伴随这套大型科普书从1.0升级到6.0的唯一作者。

  到底有多少孩子捧着《十万个为什麼》如痴如醉,从书中获得科学启蒙,或许永远无法统计。其实,比起从书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可能是这套书告诉孩子们:世间万物都可以问个“为什麼”。每一个“为什麼”都能够得到回答;如果不能,那就再多问一个“为什麼”。於是,科学精神的种子植入了稚嫩的心灵:这个世界应该也值得我们去探索,哪怕穷尽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社会进步的意义而言,科普的意义并不亚於科研。科普读物横跨科学和文学两界,写作难度很高。作为一个科普作家,既要有科学家的学养,又要有文学家的笔法;既要有科学的理性、严谨,又需具备文学的浪漫、趣味。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十万个为什麼》都树立了一种典範。全书採取设问的方式。为什麼空气不“空”、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一问一答,符合科学探索的特点。由於编写者都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有的作者本就是大科学家,因而对於这些“为什麼”给出了简练而準确的回答。

  而且,书中的这些“为什麼”大都取自生活。天空为什麼会出现虹、为什麼会产生龙捲风、有办法叫天下雨吗、为什麼会发生地震……这些现象,是人们日常可见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小朋友才会认真关注和思考。每一个“为什麼”,都流露出童心面对世界时的惊愕与欣喜。成年人每天忙於琐碎的事务,心灵被俗务遮蔽,反而会忽略“地球在空中为什麼不会掉下去”这样的“无疑而问”。事实上,科学精神正产生於无疑处有疑的好奇心。

  紧跟高科技时代发展

  对於读者而言,《十万个为什麼》或许只是一套书,而在科普史上,《十万个为什麼》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从1960年代到2013年,跨越半个多世纪,几代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接力撰写,让这套书一直紧跟时代前行。毋庸讳言,每一版《十万个为什麼》从问题到语言,再到装帧设计,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过,最重要的是内容的更新。最新版《十万个为什麼》共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麼”得到更新,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的领域被大量充实到书中。

  或许有人会问:在网络搜索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十万个为什麼》吗?答案是肯定的。《十万个为什麼》可以当字典查阅。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储存量和“答题”能力,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无法相比。而类似於“维基百科”这类知识集萃和实时纠错能力,更是纸质书无法完成的。但是,读过《十万个为什麼》的人,都有一种感受。书中的问题看似多而散,实则有一种合规律的黏性,吸引着读者,让人感到在阅读一部有叙事意味的书,而不是一张张孤立的资料卡片。这避免了知识的过度碎片化,有助於帮助人们建构起理解世界的完整认知体系。

  岁月似河,世代如浪。当年,叶永烈第一次把他的名字和《十万个为什麼》联繫在一起时,他是名副其实的“后浪”中的一员。到了最新版《十万个为什麼》出版时,他已年逾七旬了。从年龄而言,这位科普作家已成“前浪”,但60多年来,他一直耕耘在创作的园地,不但写出了《小灵通漫遊未来》等一大批佳作,而且始终与《十万个为什麼》及其内蕴的传播科学真理的使命不离不弃,带着读者进入了令人神往的新奇世界,据他自己的总结,他的科普作品达1400万字之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和“后浪”奔湧在同一条河流裏。即便今天,他已经离去,当我们逐时代之流而行时,依然时不时看见他的影子,鼓舞我们去回答无穷无尽的“为什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