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百载东华善业 起步义诊义学

2020-07-01 04:23: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东华三院的创办,可溯自建於1851年位於港岛太平山街的广福义祠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的日子。作为香港规模最大慈善机构的东华三院,今年也迎来创立150年的历史时刻。从一个庙宇内小小的中医诊疗亭开始,东华三院逐渐在医疗、教育及社区服务上广施援手,推动中医,兴办义学,帮助海外华人落叶归根……如今持续通过属下逾三百个单位从各层面服务香港,造福大众。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智鹏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纵谈东华历史点滴,剖析“慈善”之道。\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文、图)

  继文武庙、东华三院文物馆、马场先难友纪念碑之后,东华义莊、油麻地天后古庙近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蹟,自此东华三院共有五个历史建筑登上香港法定古蹟榜。谈到古蹟在当今时代具有怎样的意义,刘智鹏说,“这些古蹟能够被完整地保留,就已具有社会价值。人们能够透过它们了解历史,明白香港在十九至二十世纪是个怎样的城市,以及慈善都发挥在什麼地方。”

    办香港第一间华人医院

  东华三院的创办,可溯自建於一八五一年港岛太平山街的广福义祠。义祠原用作华人安放先侨灵位,后来成为流落无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环境日益恶劣,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当时一群热心公益的华人领袖便倡议集资於附近兴建一所医院。一八六九年,港府拨出上环普仁街一个地段,资助十一万五千元建院费用,并於一八七○年颁布《倡建东华医院总例》,创办香港第一间华人医院。医院尚未落成,创院的华人领袖已在院址附近开设临时赠医所为贫病者提供服务,至一八七二年,东华医院落成启用,为贫苦市民提供免费中医藥服务,奠定了东华三院善业的基石。

  因应医疗服务需求日增,位於九龙油麻地的广华医院及香港铜锣湾的东华东院相继於一九一一年及一九二九年落成投入服务。一九三一年,三间医院合称“东华三院”。在三间医院相继落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曾有一九一二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的“废止中医案”等反中医政策,而东华医疗採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恢复及推动中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华三院的医疗发展一点都不简单,特别是中医。”刘智鹏说。“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希望废止中医藥,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出中西医结合,中医藥才得以持续发展。”

  有效填补公共服务不足

  几千年来,中国是中医的天下。清末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令西医也在神州落地生根。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乃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从北洋军阀到国民政府,都曾製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发展。为了挽救宝贵的医藥文化,中医界顽强抗争,多次发起全国请愿,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艰难的岁月。“东华医院其实是中国第一所公立中医院。近年东华与内地的中医交流更加频繁。”刘智鹏说。

  在当今,东华三院的医疗服务也发挥着特殊作用。刘智鹏指,“他们有效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中没有的部分,比如妇女检查,且收费低,旨在为市民服务。”

  东华三院在社会服务上的起步,也与其医院相关。创院初期,医院工程施工期间,有见工人在院址掘出一批骸骨,当时的创院总理便於西环坚尼地城兴建“牛房义山”安葬骸骨,从此便开展了社会服务。东华还肩负救济工作,每遇天灾人祸,必出钱出力赈济灾民,救济範围广及内地同胞。

  再观教育,东华三院於一八八○年利用文武庙捐款收益、於荷李活道文武庙旁的中华书院创办第一所义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开创了本港平民教育的先河。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华三院在这非常时期,仍坚持在东华医院及广华医院提供有限度的医疗服务,又竭力协助疏散港人回乡、施粥派饭、派送寒衣、殓死救伤。和平后,东华三院全面恢复医疗服务,及至五六十年代,东华三院着手开办中、小学及发展正规和系统化的社会服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