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营造艺术勾连生活的观赏体验”/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图)

2020-08-02 04:2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香港艺术馆供图

  “我想为踏入香港艺术馆的观众营造一种观赏体验,生活与艺术可以无限勾连。”历时四年、香港艺术馆於去年底在黑暴围城下重开,踏入今年又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莫家咏恰在此时履新香港艺术馆总馆长一职,她希望通过六十年馆藏作品,从新的角度去演绎传统,呈现一个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令观众於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国际之间遊走,展开一场又一场与艺术品之间的对话。

  香港艺术馆是本地最早的公营艺术博物馆,翻新之前的外貌与旁边的建筑群同属一个系列,并不抢眼。日前,当记者来到焕然一新的香港艺术馆面前,外观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如海浪似的艺术图形彰显出动感与个性,莫家咏称:“鉴於不少观众并不了解香港艺术馆的馆藏历史,香港艺术馆在布展时既要体现馆藏强项,更要彰显独特个性。”

  香港艺术馆开幕当日,十一个展览同时开锣,莫家咏形容是一个十分疯狂的日子,如何能好似“排兵布阵”般使多个展览都能同时有序进行?“香港艺术馆之四大馆藏涵盖中国书画、中国文物、外销画、现代及香港本地艺术等,从中可以反映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会,她的一种文化传承和谱系,而通过展品不仅可以体会到艺术家的创作、收藏家的捐赠,更於其背后感受到本地的收藏文化及文化活动轨迹。”莫家咏表示。

  莫家咏续称:“香港艺术馆不仅有历朝历代的工艺品,亦展示虚白斋、至乐楼、北山堂等本地藏家捐赠的藏品,且为了让观众也能感受到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我们特意在馆内进行了一场‘古与今的对话’。譬如本地藏家叶义医生曾捐赠一个清康熙年间的浅浮雕丁山射雁圆笔筒,这件竹刻笔筒展现出中国传统的雕塑文化,本地艺术家甘志强对此做了一个呼应性创作《云……虚拟》,他将竹做成了一朵非常超现实的云朵,而那朵云的形态又是一个鸟笼,折射本地的居住问题。”

  从内到外更添港味

  香港艺术馆曾被批“不够香港”。重开后,展厅布置更加灵活,本地艺术家创作的装置作品,譬如供遊客休憩的櫈子、配合窗外维港景致而创作的玻璃画、陶瓷娃娃等都充满浓郁“港味”,“除了展现香港艺术史,我们也将更多焦点投发在本地。香港艺术的发展,也是独特的‘香港经验’,本地创作人深受香港大环境及艺术思潮的影响,积极思考如何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将西方艺术媒介和表现手法注入中国文化形式。”莫家咏介绍道。

  如今,伴随本地诸如M+、大馆等各大艺术场所的发展,莫家咏谈及香港艺术馆与它们的错位发展时还道:“大馆主要呈现当代艺术,M+主要呈现当代视觉文化,而香港艺术馆既有悠久历史,更不失其个性,中西兼备,用现代人的视角阐释传统文化故事,这种特质本身就‘很香港’。”

  虽着眼本地艺术,但香港艺术馆一直以来都保持与故宫博物院、法国罗浮宫等合作,“未来,我希望继续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和交流,且会加入更多本地创作元素。如当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於香港艺术馆展出时,也会邀请本地艺术家也可以对此作对话式创作。”

  利用科技云遊展馆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博物馆、艺术馆都宣布暂停开放、或是延迟展览,为了应对今年的“黑天鹅事件”,香港艺术馆利用科技推出“云遊艺术馆”,上载各展览图册、导赏、多媒体档案等,在疫境中也不忘向观众推广香港艺术馆及其藏品。

  莫家咏认为香港艺术馆在未来更要扮演积极推动本地艺术发展和研究的角色,“香港艺术发展过程既丰富又充满层次,当中蕴藏的艺术故事,都可以做一番探究。香港艺术馆要做的是从中找出观众所关心艺术命题的答案,继而以新的角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加以解读,令逛香港艺术馆这件事,可以变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註:因应疫情发展,香港艺术馆暂停开放,直至另行通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