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李汉港楷再书旧城港味

2020-12-27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招牌店第二代传人李健明希望愈来愈多人使用“李汉港楷”\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属於她的烟火气,香港大街小巷的招牌字,亦称得上是这座城市的风景线,当中不少出自李汉之手。但伴随城市发展,愈来愈多书写招牌字被电脑字体所取代,传统招牌字又该何处寻?身为招牌店第二代传人,李健明日对夜对李汉留下的数以千计传统手写字,倾力修复它们,使之成为现代人可以使用的电脑字体,甚至如今身处疫市下,也积极寻找“李汉港楷”的新出路。\大公报记者 刘毅 谢敏娴

  曾经一度,李汉写的招牌字出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李伯所写的招牌,涵盖食肆、医馆、金舖等行业,多集中在新蒲岗、九龙城、深水埗等平民区。”李健明说。而李汉与李健明的父亲李威则是一对相识多年的好拍档,他们一个是写字匠,一个是製作招牌的师傅。多年来合作无间,据李健明转述父亲描述:“李汉人好,又没有艺术家脾气,相识久了,二人就有了称兄道弟的缘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汉自觉身体转差,为了令好友李威日后也有招牌字可用,他有计劃地撰写了一批手写字,加加埋埋差不多有五千字。返回家乡前一股脑交给了自己的老友,“於写字匠人而言,手写字是其谋生工具,但他却交给了我父亲。这样的深情厚谊实在难得。”

  电脑製作助传承

  李健明於一九九六年读完大学后,为了不想父亲辛苦,也为了延续父辈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他开始接手招牌店的工作,希望能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李汉的招牌字,“李汉书法介於行书与楷书之间,多是一体成型。但他写的字,既不会令客户觉得缺点少撇,又方便‘招牌佬’的操作和安装。”

  当招牌店收到李汉的手写字时,恰逢转型期开始引入电脑製作。因为技术问题,令李汉的字在招牌店“沉睡了”二十年之久。二○一六年,李健明看到了可以将李汉字体电脑化的可能,有一家台湾公司可以将人的手写稿变成电脑字型,他就找到了这家公司,并开展了“李汉字体复修计劃”,把李汉手稿用电脑软件逐一勾画。

  所谓慢工出细活。谈话间,李健明向记者展示李汉留下的手写书法,“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李汉的字有写错的,也有重複的,还有今人不会再用的字。去除这些,共计三千字,我根据这些字的部首和笔画,折合拼写出其他的四千字,用二年时间製成了七千字的‘李汉港楷’。后来一边使用一边校对,又用去了两年时间。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恒心和毅力,付出的校对时间甚至长过修复字体的时间。”

  “造字”不易,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亦是雪上加霜。李健明招牌店原定於年内的不少推广活动,都要延期或取消。专访当日,他还与记者谈起疫情前的好光景:“我会去内地看展,去广东寻找生产商,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製造招牌的机器、如何去製作招牌。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製造’带动香港品牌发展,我们现在使用的机器设备不少都是出自内地厂家。”

  “本地製造”疫境求变

  疫情下,如何继续坚持推广传统文化?今年年中,李健明逆势而为,发起众筹计劃,希望筹得至少七十万港元,助他製作电脑版本的“李汉港楷”。“刚开始并没有太多人响应,我甚至一度认为无法继续计劃。好在后来凭藉社交平台的力量,预售结果比我想的好很多。与其说我想藉此推广我的个人品牌,不如说我希望人们去认识这套当年时常出现在香港街头的字体,尽可能多地去使用。”李健明表示。

  去年的社会环境、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到谈及“本地製造”多为挣扎求存的故事,李健明执掌的“耀华製作室”也不例外,生意额也比平日下跌了一半以上。纵然众筹计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剖去零零星星的开支,李健明虽然为“李汉港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个月也只得几千元,相当於一份兼职工作的收入。

  “关键在於能否及时转身、做出改变。”如今,李健明身体力行为“李汉港楷”增添设计元素。为了令时下的年轻人都可以接受,他开网店,售卖一系列使用“李汉港楷”写成年轻人喜欢字样的錀匙扣、图章、冰箱贴和文件夹等产品。疫情没完没了,他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推出一系列抗疫标语:“出门请戴口罩”、“冲马桶记得盖上盖子”……

  言及未来,李健明依然想扎根本地市场,“我的招牌并不知名。虽然也有朋友建议我开拓更多外地市场,但我仍然想做好本地市场。一来我们现时的製作能力还跟不上外地庞大的订单量,二来我重质不重量。本地生产、本地售卖,我可以控制得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