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二起:全国政协委员、尚乘基金会总裁、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唐伟章;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任教授及院长资深顾问陈家强;香港卡荟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安楠出席昨日论坛并合照,左一为主持人曾静漪。
近年来香港科创环境有所改善,特区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本土初创企业。但在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任教授及院长资深顾问陈家强看来,本港科创产业仍有较大改进空间。陈家强在“香港创新科技”圆桌论坛上指出,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引导本港大学对接大湾区科创资源,并与各界商讨制定出一个长远的科创发展规劃。他并呼籲,立法会须把握此次选举制度改革契机,在未来加大对科创产业的拨款力度。\大公报记者 李灵修、王芳凝(文)萧 霖、文 澔(图)
有感於现时本地科创人才的不足,陈家强感慨,时至今日,香港大学生念完书后的第一志愿仍是去做医生、律师与银行家。但欧美同龄人的情况与香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愿意去做工程师、IT从业者或科学研究工作。
科创孵化能力待提升
在此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劃纲要》中,再次明确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係,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陈家强表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定位源於中央看重香港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源,以及众多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优势,可以与内地的科创产业形成良好的互补关係。事实上,香港已有多间大学都在大湾区建立分校,融入到内地的科创浪潮之中。
但迄今本地科创成果仍不理想,陈家强直言,其中反映出香港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观念过於陈旧,认为大学的目标只是“搞教育”,缺乏“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眼下香港金融科技发展较快,得益於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但其他科创领域的发展较缓慢,大学内部的科创孵化还有待提高,这些方面香港都需要追落后。
此外,香港社会对於科创的认知也不足够。陈家强指出,科创项目想得到立法会的拨款通常阻碍重重,盖因有些立法会议员对於科创发展根本不了解。甚至有议员向大学高层表示:“你们吸引内地学生来搞科创,那麼本港学生怎麼办?”他坦言,正是由於过往经济议题被过度政治化,导致香港很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希望香港能够把握此次选举改革契机,使得未来立法会可以更有效率,更精準地针对市场和发展需求做出应对。陈家强呼籲,特区政府应该与本港大学界及科学界人士,坐下来仔细商谈一下香港科创环境需要哪些改善,并做出一个长远规劃,才可以把香港科创搞得更好一些。
冀制定长远规劃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对此深有同感。他表示,香港不仅拥有科研优势,在体制方面也有所长。中央在提倡内循环的同时,也需依靠香港平台发展外循环经济,香港也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创试点。比如人行推出数字人民币,并在深圳等地展开测试,香港金管局亦表示正与人行商讨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未来香港有望承担更多互联互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