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一种启示/理解作为文明交汇点的新疆

2021-04-05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丹丹乌里克(今新疆和田境内)遗址发现的木版彩画证实蚕种西渐传说。

  最近,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张国刚教授的《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全书共分九章,以通俗的文笔讲述了丝绸之路往事。谈丝绸之路也好,古代中西交流也罢,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字“西域”。如书中所指出的,“西域地区其实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两河流域的波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在这裏汇聚。而在充分吸收这些文明的同时,西域也并没有被这些文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

  历史地看,“西域”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向不同的地理範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书将之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指的是天山南北、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大致相当於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广义则泛指当时人所知的整个西方世界。

  不论狭义还是广义,今天“新疆”所在的这片土地,是丝绸之路或说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新疆尼雅、楼兰东汉时期墓葬中发现多处搅胎玻璃珠,显示着罗马人製作的玻璃器、玻璃珠从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和内地。在楼兰城郊的一座东汉古墓,还发现了丝绸残片,以及希腊的彩色毛织物残片,而残片上的头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胡天汉月映西洋》帮我们脑补出不同文明在此交汇的生动场景。

  蚕种西渐 纸张西传

  较之器物更重要的,应属技术的传播。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于阗故地附近的丹丹乌里克(今新疆和田境内)遗址,发现一幅木版彩画,内容是蚕种西渐传说。画中央是头戴高冕盛装端坐的贵妇,两旁是侍女,其中一位以手指向贵妇之冕。画中左边是装满果实状物的篮子。据斯坦因考定,贵妇人即汉代公主,也就是把蚕种藏在帽子裏带到于阗的人,侍女的手指暗示的正是这一点;而篮子裏盛的则是蚕茧。这个故事未必可信,至少在史书中并没有东汉时期公主和亲于阗的记载,但如作者所言,这幅画的出土表明作为故事的“蚕种西渐”在当时广泛流传。而我们知道,故事的传播力有时不但远大於历史,也比历史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这幅画及其表述的传说,生动表明了新疆对於世界文明交流的意义。更何况,楼兰故址附近出土的平纹纬棉、佉卢文纸文书等,也意味着丝织技术可能在3世纪已经传入西域。

  除了丝绸,还有造纸术。早在几十年前,中外考古学家已在罗布泊发现过质地不同的古纸。显然,这裏是纸张西传的中转站,传到这裏的纸张,随着中外使节和商旅的活动继续西进。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西晋至隋朝的古纸中,写有波斯文、粟特文、希腊文、吐火罗文、叙利亚文、梵文等,也说明纸张此时已为各国人们所使用。大约6世纪,新疆已有了当地製造的纸。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出土的文书中有“纸师”“纸坊”字样,可知当时此地已有专门的造纸作坊。这也提示我们,文明之河流经於斯的同时也滋润了这片美丽土地,浇灌出当地文化之花。

  法显故道 启玄奘西行

  这裏还是文化交流的要道。书中详细介绍了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求法的事迹。公元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张掖、敦煌,越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1500里流沙路,达到鄯善(今新疆吐鲁番)。401年,又到了于阗。当时新疆佛事颇盛,法显在此逗留数月,认真观摩,再西行入葱岭,南下渡过印度河,402年到了今天巴基斯坦西北边陲。这是“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的一条路。法显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越过葱岭、走通中印中巴之路的中国人。正是受他“创闢荒途”的事迹感动,二百多年后才有了玄奘的发愿西行。

  如作者所言,“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流淌的背后,人类共同的命运,也由此而编织在一起”。今天的世界交流愈加发达也愈发渴望交流,静下心来阅读和理解发生在新疆的这些往事,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不少启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