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数据爆炸/被演算法困住的我们

2021-04-17 04:23: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资讯大爆炸催生“推荐演算法”。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进入了资讯大爆炸的阶段。所谓资讯大爆炸,就是指我们接收到的资讯量远远大於我们能够处理範围的状态。从前,我们可能只需要从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而现在我们也许要从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为了降低一般人在过多的选项面前束手无策、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引入了“演算法”,其中最常见的演算法就是“推荐演算法”。\姚 刚

  在资讯匮乏的时代,我们对於世界的认知大多来源於有限的可以触达的资讯传播渠道,比如书籍报刊,还有单向的资讯传达方式比如广播和电视。在那个时代,社交的範围很有限,很多时候,认识新朋友需要通过已有的朋友介绍,或者通过线下的活动才能相识。大家的交际圈也大多在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际範围之内,除了结交一些笔友外,没有太多认识陌生人的机会。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那麼的落伍,那麼的不便。

  推演“用户画像”

  “推荐演算法”的基本作用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用户的特征进行判断,分析出他的喜好,从而将“投其所好”的资讯优先展示在选项列表中。比如,在购物的时候亚马逊、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能够通过你的搜索纪录、购买纪录,结合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年龄等社会属性,从而勾勒出你的“用户画像”。比如笔者本人在这些购物平台的“用户画像”很可能就是:生活在一线城市,喜欢电子科技产品,对性价比敏感,注重生活品质的三十多岁的互联网白领。其实,所谓的用户画像,可以说就是一个平台给用户贴上的各种标籤。不同标籤对应不同类型的商品,多种标籤的组合,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精準的用户购物品类倾向。

  无独有偶,当我们在阅读新闻或资讯流类的内容时,其实也都是在看经过了“推荐演算法”计算和整理过的结果。比如在今日头条或者抖音上,我们浏览内容的习惯也被贴上了一个个的标籤,通过演算法归纳出用户画像。因此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使用抖音这样的APP时容易“上瘾”,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停不下来。这就是演算法的力量。

  利用好奇心理

  在社交领域,演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众多的交友软体都通过收集你的各种个人资讯,比如年龄、身高、工作、爱好、地区、收入、性格,甚至手机型号等多种纬度的数据为你匹配“演算法觉得合适的其他用户”。也有研究表明,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另一半的情况,如果双方在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性格以及三观等方面,共同点越多、两个人越相似,未来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大概率会越和谐。所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填写个人资讯,做性格测试、三观问答等形式,来挖掘你的个人特征,从而通过演算法帮你寻找与你相似的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分享中谈到了微信推出的“视频号”背后的推荐演算法其演进过程。视频号的内容与抖音相似,都是短视频为主的形式。外界也一直把它作为微信对标抖音推出的新功能来看待。最开始的时候,微信团队也是像其他平台一样,通过用户自己去浏览各种不同的内容,从而建立起这个用户的画像,然后为之推荐相应的内容。但发现用户打开视频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无论演算法如何优化,都没有起到能吸引用户进门的作用。用户使用的越少,演算法能够塑造的用户画像就越不精準。於是,他们换了一个思维角度,利用了人的好奇心理,把推荐的核心从内容本身改为:你认识的XX人,他最近看了XXX内容,从而吸引好奇的用户去浏览相同的内容。这个巧妙的调整一下子提升了微信视频号的用户量。这样的演算法既精準,又有温度。

  再以打车软件为例,平台可以给需要打车的用户精準推荐最近的司机,经过演算法筛选的、真正距离近的司机才能抢单。这样的演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可以高效的运转起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