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
【大公报讯】记者倪巍晨上海报道:财新周五发布的6月内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前值提升3.6个百分点报51.7,录去年6月以来1年新高。分析称,6月制造业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供给大幅走强的同时,市场需求亦有所好转,相信内地经济最弱时点已经过去。
财新数据显示,6月内地制造业产出自3月以来首度重回扩张区,且扩张率创2020年12月以来新高。随着生产安排恢复正常,企业积压业务量重新回落。当月,制造业新订单总量亦恢复增长,惟增速尚低,新出口订单同样录得小幅增长。同时,得益于新订单的扩张,6月制造商采购量小幅增长,不过采购库存仅略有上升,成品库存则轻微下降。不过,尽管制造业生产活动开始回升,但企业对用工规模仍持相对谨慎的态度。6月制造业用工连续第3个月收缩,收缩率轻微。
许多企业表示,随着疫情的纾缓,生产线得以重开,生产秩序恢复正常。不过,疫情的冲击并未完全消散,目前市况相对低迷,进而影响新订单的增长。此外,在原材料成本和运输费用上涨背景下,6月制造业投入成本进一步攀升,但因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刺激销售连续第2个月调降产品售价。
中金︰经济最弱时点已过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指出,截至上周“中金经济活动指数CEAI”已显示,内地经济复苏进度已接近疫情前正常水平的近九成,“宏观经济最弱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但他也提醒,“随着供给冲击的大幅纾缓,未来应将关注点从供给转向需求”。
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刘雯琪、易峘认为,鉴于“疫后复苏”的斜率或逐步放缓,未来应重点观察消费增长的后劲、地产周期的趋势,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可持续性,“下半年通胀水平或明显上升,并可能对货币宽松形成制约”。
财新的调查显示,6月制造业界对未来1年生产前景和经营预期的乐观度升见4个月来新高,企业普遍预期,产量、客户需求将随着疫情的消退而进一步增长改善。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评论说,后疫情时期,“修复”仍是目前经济运行的主线,鉴于就业市场的疲弱对居民收入和预期构成影响,建议帮扶纾困政策应更多聚焦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员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低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