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未有疫情,香港餐饮业一直面对不少结构性问题,除了要应付租金、食材成本的压力之外,由于竞争激烈,食肆的菜式既要推陈出新,还要配合宣传推广的力度;此外,由于愿意加入餐饮业的员工持续减少,业界缺乏人手,要不断提高工资挽留员工。
而在疫情困扰超过两年后,餐饮业的结构性问题更是明显。原因是供应链受阻导致通胀高企,在百物腾贵下,食材加价,工资和租金更是有增无减,令餐饮业百上加斤。
在疫情期间,政府推出多轮“保就业”资助,为餐饮业“续命”;此外,消费券也可为餐饮业带来额外的收入。
不过,相关资助及消费券只能起短暂的刺激作用,未必可弥补持续的成本上涨。
快餐业抗跌力较高
虽然如此,本地餐饮业的各个细分市场中,也有部分仍拥有较高的抗跌力。以快餐业为例,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在经济不景气下,反而能成为消费者不二之选,深受欢迎。在疫情下,市民要遵守多项社交距离限制,虽然也令快餐店的生意减少,但相比其他类型食肆,影响相信会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