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当刘三姐遇上黄飞鸿” 感受八桂民风

2022-07-31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竹韵小集彩排现场。 主办方供图

  广东与广西山水相连,同根同源,逐渐形成了各富特色又具有相似性的两广文化。香港本地中乐室内乐团“竹韵小集”,将于8月5日在上环文娱中心剧院举行“大岭南纪行”之“当刘三姐遇上黄飞鸿”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何文川执棒,特邀著名三弦演奏家赵太生,演奏一系列具有广西风格的作品,展现八桂民风。/大公报实习记者 丁蕴(文、图)

  本次音乐会共有八首曲子,其中《刘三姐随想曲》《桂林山水》《美丽的壮锦》《拉山号子》《漓江素描》彰显广西秀丽;《虎虎生威黄飞鸿》《弦意岭南》抒发广东意韵;由香港著名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陈明志创作,赵太生演奏的《春江水暖两相知》更为世界首演,尽显两地文化的碰撞风采。

  三种乐器碰撞火花

  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赵太生弹奏了面前的独弦琴。作为《春江水暖两相知》的演奏者,赵太生需要一人演奏三种乐器,“陈明志教授创作的这首曲子把广西壮族的代表乐器天琴、广西京族的独弦琴以及汉族的三弦琴这三个乐器融合在一起,用这三种不同风格的乐器来更好地塑造刘三姐和黄飞鸿的形象。”赵太生坦言,需要边弹边唱的天琴,对他而言是个挑战,“天琴在广西壮族是弹天弹地的乐器,对壮族人民来说这个乐器是非常神圣的,只要天琴一响大家就知道将有美好的事情要发生。天琴唱天、唱地,所以这个乐器必须要唱,而要怎么才能唱得像呢,这我来说是最大的困难。”赵太生认为《春江水暖两相知》突显了这场音乐会的主旨,此曲将利用三弦琴的汉族特色来表现“黄飞鸿”与“刘三姐”的碰撞,“这场音乐会是刘三姐遇上黄飞鸿,也是天琴、独弦琴遇上了三弦,我想肯定能有一些大家想不到的火花。”

  陈明志作为香港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他在2015年参加“东盟音乐周”后对于同广东一衣带水的广西文化与乐器非常感兴趣,“恰恰是这种因为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和而不同,给作曲家或者艺术家很多创作的灵感。”在此次的委约创作中,他将2018年《八桂情缘》组曲中的部分元素进行改编,并且融入了赵太生的个人演奏特色。陈明志认为此次与竹韵小集以及赵太生的合作是大湾区音乐创作的协同创新,“在协同的大前提底下,以山歌、水为题材,大家可以根据这个题材互相做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

  马骨胡为音乐会增色

  少数民族乐器的使用是本次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据竹韵小集行政总监陈照延介绍,为了筹办这场音乐会,他们专程从广西定制了天琴和马骨胡。陈照延介绍:“马骨胡是壮族的一件特色乐器,它和二胡很像,但是琴桶是马骨来做的,相当于是壮族的二胡。比如《美丽的壮锦》,这是一首很流行的民乐合奏曲,在香港有很多乐团演出过,但是应该没有乐团是用马骨胡来演奏的。本来曲谱上面是要求用马骨胡的,但由于没有乐器,都是用高胡来代替,所以这次我们特别把原版的马骨胡从广西订过来。”

  随后,陈照延向记者介绍了《拉山号子》一曲所用到的特色乐器芦笙,他表示本次使用的芦笙是经过改良的版本,但呈现出来的音乐仍然是接近少数民族的味道。“芦笙主要是侗族和苗族很流行的乐器,它和我们平常在音乐厅里看到的汉族的笙有不一样的表现力,一般来说它需要边吹边跳,是跟舞蹈融合在一起的。”关于芦笙,赵太生补充道:“少数民族的芦笙其实是用两三根竹子拼在一起的比较简单的乐器,它只能够发几个音,没有很复杂的旋律,主要是体现一种边唱边跳的形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