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从万宜水库东坝望去,可以欣赏世界罕有的岩柱风光。
在风和日丽的午后,踏上万宜地质步道,眼前的巨型山石和海岸星罗棋布的岛屿令人心潮澎湃。10月26日,全球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最终目录。
位于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香港地质公园)的早白垩世流纹质岩柱群(即六角形火山岩柱)入选为首百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趁着秋高气爽,记者来到西贡感受这份世界级的壮美景观。\大公报记者 颜 琨
从市中心出发,开车约一小时,便来到了西贡。穿过西贡市区的车流,沿着僻静山路蜿蜒前行,不时能看到牛群和在路边停下的出租车。不一会,两旁茂密的树林中出现一小段间隔,阳光因此照了进来,也让视野变得开阔。山路之外,是无垠的大海。海面上的岛屿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生机。
终于,车辆在万宜水库东坝停下。一下车,就看到一条长长的堤坝,还有被几座山围住而形成的湖泊。当然,在这里,已经可以远远看到六角形岩柱的风貌。在1亿4000万年后的今天,位于粮船湾海岸的六角形岩柱群依旧壮观。
无论是直立的六角形岩柱,还是经过漫长岁月风化而成的弯曲石柱,构成了独特的地质奇观。据了解,西贡地区的六角形岩柱覆盖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石柱的直径可达到3米,高度数十米至150米不等。
据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高级地质公园主任陈羽岚介绍,六角形岩柱是一种独特的地质遗迹。其他地区的六角形岩柱大多是玄武岩形成的,因此其硅质含量较低;而西贡的岩柱是流纹质火山岩,其岩石的硅质含量可以达到76%。因此,在风化之后,岩柱能够呈现罕有的土黄色。
岩柱群分布广 保存完好
由于西贡地区的六角形岩柱群数量多,分布广,保存完好,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都罕见且独特的地质现象。而正是这些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六角形岩柱,让西贡闻名于世。
斗转星移,岩柱的形成就像是回顾大自然的形成与变迁。在约1亿4000万年前,在香港形成了几座大型火山,其中一座便是坐落在西贡。在经受了巨浪积年累月的拍打,在海水的侵蚀下,靠近海边的岩柱逐渐变成海蚀洞。随着海蚀洞的不断加深,还会形成海蚀拱。
在山上的岩柱也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每当地壳“轻轻”错动,都会在地表形成大的损坏现象。不少岩柱有着大面积的明显破损和断层。从东坝往下走,两侧标志牌都写着“小心山上巨石”。沿路可以看到在碎石带上因剧烈摩擦而掉落的碎石块,那些岩柱弯曲的地带逐渐交错,见证了千万年的岩浆活动变化。
除了令人慨叹的六角形岩柱,海蚀洞也堪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岩层断裂带容易受到海水的侵蚀,最初是在岩柱上形成凹槽。积年累月,便成为了海蚀洞。沿着东坝之下的路往前走,便能够看到被保护的海蚀洞。自1978年万宜水库建成后,防波堤可以有效地阻挡海浪,让海蚀洞不再遭受侵蚀。如今的海蚀洞和当年的形态几乎一模一样。
防波堤带来视觉享受
除了自然景观,万宜水库的防波堤也成为一道风景线。据了解,防波堤由7000多块消波块紧扣而成。消波块是呈灰黑色的双T形石块,每块的重量可达到25吨,能有效的吸收海浪的冲击力。如同日夜坚守的卫兵,保护着水库和堤坝不被破坏。
站在万宜地质步道上,可以看到相邻的破边洲、花山、粮船湾,再远一点的大蛇顶、独孤山、元五坟(南风湾)的景色也能一览无遗。倘若能走水路,逐一路过这些岛屿,想必更能体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境界。
部分图片:渔农自然护理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