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周四(24日)三连升,涨了近370点,最高点为18272点。由周二最低点17573点计,3个交易日累积回升约700点。受制于18400点的阻力位,周五回吐255点,18000关得而复失。市场等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央行年会的演讲,以及内地在稳地产、化解地方债方面的政策公布。总的来说,悲观预期未能扭转,对小股民而言,尽量少看少动。
最近一段时间,受到内地最大规模的内房民企可能违约的冲击,内房行业成为深度重灾区。不久前,有同行进场买入该民企属下的物业管理子公司。笔者查了一下港股通数据,自8月初以来,北水一直流入该物管企,截至24日共增持了近10个百分点的股票。在北水支持下,股价由底部反弹三成以上。吊诡的是,大摩、穆迪等外资机构,一直在看淡该公司的前景,包括调低公司债评级、调低目标价等。短期的博弈似乎是北水占上风,但中期而言不好判断,到底是热钱艺高胆大,还是外资未雨绸缪,下周该公司的中报或给出答案。
有意思的是,一家A股中资行近日在跟公司策略组、机构投资者交流后,出了一份趋势统计报告,包括对当前到年底市场趋势的看法,重点包括:1)24.99%的投资者关注以地产为核心的顺周期;2)59.99%偏好以高股息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3)15.01%则认为TMT年内还有第三波。4)0.01%认为新能源要反转了。用通俗的说法就是:1)24.99%认为,地产市场最终获得国家挽救;2)59.99%认为,不会有救市行动;3)只有15.01%的人,对前景仍然充满信心。最终市场怎么走,政策仍是关键。
美国资管减持中资股8%
二季度以来港股表现,用伤心地并不为过,其中一个原因是外资减持。根据中金公司的统计,二季度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主动型加被动型)持有中资股市值为7013亿美元,较一季度减少757亿美元,下跌了9.7%,其中主动型机构持有中资股市值更下降12.2%至5087亿美元,显示出外资存在主动减持的动机。以地区分类,美国、香港(剔除中资机构)和英国外资机构持有中资股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48%、18%和18%。如果跟一季度相比,美国资管机构持有中资股市值下降8%至3403亿美元,中资股持仓比例也从一季度的1.24%降至1.1%,为2015年以来最低。此外,香港的外资机构(中资除外)则下降13%至1209亿美元,持仓比例从45.9%降至41.4%,仍高于40.8%的均值。英国的机构投资回落10%至1291亿美元,比例从3.5%降至3.1%(均值3.6%,历史最低值2%)。
总括而言,二季度后外资的流出基本完全回吐了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流入。进入三季度后,中央政治局会议一度带来乐观预期,但海外资金似乎无动于衷。内地偏弱的基本面,加上稳经济的实质性政策进展不大,使得投资者信心难以获得提振。以A股为例,外资近期连续13天大幅流出,涉资779.5亿人民币,创下2016年以来的流出纪录。
尽管中资股的估值已十分便宜,外资配置的的中资股比例也比较低,但要令弱势逆转非常的不易。在外资回流中资股前,离不开内地经济基本面要先走出困境。老生常谈的是,内房要稳下来,政策层面需要推出更多的放宽措施(包括核心一线城市放宽限控政策、取消“认房又认贷”以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等)。除了内房,化解地方债陷阱,也非常重要。任何方面的政策突破,相信都能为市场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