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尚有两周时间,“亚运旅游热”已提前到来。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的美不仅在其湖光山色,那些古朴的背街小巷、悠久的公园古道,那些秀美的山峦叠翠、错落的亭台楼阁,那些风景之中的人文,人文之外的风雅,都悄然蕴藏着独属于杭州的风韵。当宋韵文化遇上亚运文化,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那么让我们从一数到十,看看在数字里,藏着什么样的杭州好风景吧。\大公报记者 俞 昼(文、图)
一公园
一公园位于杭州西湖东岸的湖滨公园,这里由六块大小不等的园地连缀而成。这些园地以数字命名,从南到北分别为一公园、二公园依次至六公园,其中一公园和六公园面积最大,所以名气也大。在一公园里,最有名的景观之一是集贤亭。它紧贴水面而造,双重簷、歇山顶,仅凭六根柱子支撑,远远望去就像是从湖面上长出来似的。夜晚灯光一打,亭影与湖影相映成趣。
作为西湖边的网红打卡点之一,集贤亭又名“亭湾骑射”,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一公园一带原有一座亭子,名叫“黑亭子”。到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黑亭子后,取名“集贤亭”。那时的集贤亭周围水流比较弯曲,因此又被称为“亭子湾”。此外,亭子湾周围是当时八旗子弟骑射练武的地方,由此得名“亭湾骑射”。著名的澄庐也位于一公园内,是清末官员、买办商人盛宣怀的第四子盛恩颐的别墅。
二公祠
二公祠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功劳颇巨,特别是对西湖疏浚工作,两者皆作出巨大贡献。为了纪念两人的功绩,嘉庆三年,经大学士阮公的提议,人们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白苏二公祠呈长方形,分两个院落,前院第一进为正厅,两侧设厢房。后院的第二进为白公祠,两侧设碑廊将厢房及一二两进祠堂相连。祠堂院落内种满翠竹,一派鬱鬱葱葱的景象。进石库门楼,正面是白苏二公祠的正厅,单层三开间,灰瓦白墙砖木结构。中间六扇三对双开雕花木门,左右两间镂空花式高窗。中堂上方,金字大匾“山水功臣”十分醒目,这是后人集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字而立。匾额下方则是一幅木刻的明代“西湖全景图”,尽显“一湖二堤三岛”之美。
三台山
位于西湖以西,南高峰以东,因并矗三座山头而被总称为三台山。在三台山的层峦叠翠间,还隐藏着许多历史景观,出名的就有三台阁、陈夔龙墓、于谦祠、三台梦迹、慧因高丽寺等等。三台阁有两层,一层挂着两处匾额,分别写着“天地大观”和“山水清气”,二层则面向西湖。凭栏远眺,从左至右可依次看到西泠桥、孤山、宝石山、保俶塔、白堤、城隍阁、雷峰塔等景色,湖西全景尽收眼底。
作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以一首“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世人所赞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死后被归葬于三台山麓。于谦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最早命名为“旌功祠”,后在万历年间以于谦谥号“忠肃”命名。现在的祠堂建筑是在清同治八年的基础上重修,于1998年对外开放。
四眼井
位于虎跑路和满觉陇路相交处东侧的四眼井,是杭州最为古老的水井之一。从前附近居民以此井为生,井口有石板包裹,仅留四个圆形的取水口,因而得名。探身望入井中,反光的影像可清晰看出四个井口。四眼井的奇妙在于那四只传神动人的“眼睛”。有时,你若静静地盯着水面看,四个井眼中能映出你的倒影;如果这时你大喊一声,井中便回声四起。
伴随着自来水滚滚入屋,四眼井的生活功用逐渐褪去,变成西湖民宿群落的起源地。百馀间民宿依山而建,风格不一,很多民宿的大门与庭院,皆是随处可拍的风景。此外,由于四眼井与以桂花闻名的满觉陇相连,一到秋天,这里就成了全杭州桂花香气最浓的地方。
五柳巷
作为临安城内主要蔬菜产地及交易地,南宋时期的五柳巷十分繁华。时至今日,五柳巷的古韵犹存,老街内历代遗迹众多,有清末民初保留下来的里弄建筑,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是杭州城最原始的文脉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的五柳巷再现了南宋时期的市井味,保存着较良好的江南民居群落,老杭州人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保留了下来。沿街不时能看到坐在自家门口小憩、静坐的老人,也能看到坐在咖啡店门前,悠閒喝着下午茶的年轻人。古旧的民居,平静生活着的居民,似乎令时间停留在了过去。
六部桥
六部桥始建于南宋,位于御街的东侧,隔御街与当时中央集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办公的衙署相对,是六部官员去六部衙门或进宫上朝的必经之路,于是便有了“六部桥”这个俗称。据说,早朝的时候来不及吃早点的官员,会在六部桥旁的“丁香馄饨店”来上一碗馄饨;晚上加班回来的官员,会在边上的药局来一碗二陈汤安养元气……自建成以来,六部桥便承载着杭州货运的功能。桥顶部由多块青石板铺就,中间为素面的顶盘石。在绿树茂草的掩映之下,六部桥显得格外幽静。现存的六部桥为清代重建。
七星缸
七星缸位于玉皇山半山腰紫来洞上方,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因形似北斗七星而得名。相传紫来洞里住着一条飞龙,每隔十天的夜晚,它总要飞出洞来,在天空翻腾跳跃,吐出火珠嬉戏。火珠散落的火星掉在地上,便引起了一片火海。有一天,一位老铁匠自告奋勇,召集全城百姓每户贡献一把菜刀,铸成了七口大铁缸,带着徒弟上山镇龙。按照老铁匠的想法,只要把七口缸注满水,压住飞龙的各个部位,就能大功告成。不料,在加灌最后一缸水时,睡梦中飞龙被水声吵醒,从洞中逃脱。如今,杭州人还有句老话──“七星钉飞龙,只差水一桶”,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七星缸的来龙去脉真假难论,但因其奇特的造型与来历,在西湖景观与民间故事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更为玉皇山增添了一大趣谈。
八卦田
八卦田作为古人的“大地的艺术”,这块田仿“八卦”形状而建,名唤“八卦田”。相传南宋定都杭州后,皇帝在八丘内种植了9种农作物: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每年春耕开犁时,皇亲贵族都会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礼”,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如今的八卦田被打造成综合性公园,集古遗址保护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种植着多种农作物与植物。傍晚时分,附近的居民绕着八卦田或小跑锻炼,或散步说笑,或一家大小宠物同乐,一派怡然自得。每当秋天来临,人们还可报名体验农耕活动,在这个原本的皇家籍田,尽享丰收的喜悦。
九溪
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涧”。十八涧并不是指有十八条水道,而是意指山中细流之多,流泉淙淙不断。溪流、茶园、迷雾、青川,构成了这一景区的四大特色。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径中,一路重峦叠嶂,峰回路转,山鸟嘤嘤。晴天秀色可餐,阴天烟云飘渺。每当夏日来临,九溪入口的进出车辆往来不绝,许多市民游客结伴前来,在溪流中戏水玩耍。玩累了,寻一处僻静角落,或坐或立,或躺或依,耳旁传来潺潺水声,风鸟虫鸣,不觉昏昏欲睡。有备而来的游客还会自带野餐装备,将双脚浸没在清凉的溪水中,品尝一份惬意的午餐,或是将西瓜等水果提前浸在水里,自制一顿凉爽的下午茶。
十里琅珰
在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西南面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山岭名为“郎当”。山岭里有一条长达十里的古道,相传这段路是古时候挑担货郎摸索出的一条近道,借此能从钱塘江边快速抵达龙井和灵隐。每当货运繁忙时节来临,漫山遍野,入耳皆是货郎担子“叮铃铛啷”之声,因此又名“十里琅珰”。
每年到了秋冬时节,十里琅珰又是另一番景象,沿途的树林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如同披上美丽的绣衣。攀上山顶,极目四顾,近可眺峡谷丛林,远可望西湖碧水,周边山峰连绵,山下村落星布,少有人工开发的痕迹,显得既古朴又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