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开发商黑芝麻智能,将成为首间通过18C渠道参与港股市场的企业。
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香港新股市场受累,全年集资额跌55.8%至463亿元,新股宗数亦减少18.9%至73只。不过,业界看好今年市场前景,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合伙人刘大昌认为,一系列利好因素刺激下,本港IPO市场环境及气氛将逐步恢复,强调香港角色难以被其他市场取代;华赢东方证券研究部董事李慧芬指出,在成本接近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更青睐“香港股市”这一品牌。\大公报记者 刘 远
尽管去年香港IPO市场受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表现疲弱,但刘大昌预计,今年香港IPO市场将较去年有所改善。其原因是踏入2024年,随着市场普遍预期加息周期完结,公司估值及投资者认购新股意欲有望得以提升,加上内地一系列刺激经济及稳定金融市场政策相继出台,香港新股市场环境及气氛有望逐步恢复。
其他市场无法覆製桥梁优势
刘大昌又指出,于2023年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即18C制度),以及某些内地大型科企的分拆上市计划,也有机会为IPO市场注入一些动力。
纵观市场现状,刘大昌认为,香港凭借“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优势,以及多年来建立的完善上市及监管机制,长久以来均为内地企业上市集资的主要市场,与内地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于过去数年不断深化,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不但能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更能通过互联互通投资内地的上市公司。
刘大昌强调,尽管市场表现有起落,香港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优势,其他市场不能轻易覆製及取代。
李慧芬同样预计IPO市场将迎来利好消息,称过去三年港股走势持续向下,IPO数量及集资额逐年下降,预计2024年下半年在坏消息尽出后,港股将迎来一轮反弹,IPO市场因而受惠。
李慧芬认为,由于香港上市要求高及监管严谨,“香港股市”已是一个品牌,能够合规合资格在香港上市,表示有一定程度的实力,投资者会较为放心。而其他市场的法规,投资者认识程度较低,若果在成本上接近,投资者还是喜欢选择香港。
谈及IPO市场改革方向,李慧芬建议,香港应进一步调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另外,应促进新兴投资产品和虚拟产品、私募股权等另类资产类别;改革港股交易“手数”。香港还可通过加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开拓出更多投资其他产品的机会与渠道。
捉紧中东机遇
刘大昌表示,特区政府近日积极与中东地区谋求合作关系,希望吸引中东资金投资香港、中东企业来港上市,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中长线发展正面。另外,特区政府亦可就进一步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列入考虑,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提升整体流动性。
刘大昌认为,过去数年,香港于上市条例方面进行多项改革,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务求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港上市。从数字上来看,这些改革对推动香港新股市场贡献巨大。现时香港新股市场相对低迷,不能单纯归咎于上市条例不足或不完善,更关键的是如何有效吸引更多资金长远投资香港市场、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上市公司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