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现有近一万幢楼龄逾50年的高龄楼宇,并以每年五、六百幢的速度增加,推算至2032年底,高龄楼宇增至1.58万幢。但重建步伐远远追不上楼宇老化速度,过去十多年,由市区重建局和私营机构推动的楼宇重建,涉及幢数只占整体50年或以上楼龄的六分之一;市建局最新公布的土瓜湾马头围道/落山道项目,规模较细。有立法会议员认为,要加快市区重建步伐,必须有新思维,建议政府在新发展区拨出土地,支持推行市区重建,提供重建诱因。
本港的旧区私楼重建,过去主要由私人发展商、市建局、房屋协会推动。熟悉市区重建的立法会议员林筱鲁向《大公报》表示,重建步伐慢,关键在于资源不足,包括资金与土地;若重建规模较大,容易牵涉民情忧虑,例如关注保育问题,可能影响重建进度。而且,现时“有肉食”的旧楼,即是可透过重建额外增加较多楼面而获利的项目,已经拆得八八九九,剩下的重建诱因不大,他认为市区重建已经出现结构性问题。
“楼换楼”增加重建诱因
林筱鲁称,若现时的重建速度不变,估计大约20年后的2042年,全港楼龄50年或以上的旧楼将增至近3万幢,要花逾120年才可全部重建,所以必须采用新思维加速重建。针对资金与土地问题,他建议政府在新发展区,例如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拨地以支持业主自发的重建项目,主要是市建局项目,用以兴建新楼,供受重建影响业主以类似“楼换楼”的形式置换物业,借助新发展区与旧区的差价,增加旧区重建诱因。
他并认为旧区重建不只是拆旧楼后兴建新楼,而是应该透过政府行为“创造价值”,他以英国为例,东伦敦旧区在奥运后价值增加,香港要思考例如如何令土瓜湾的楼价追上湾仔楼价。
市建局观塘分区咨询委员会成员柯创盛认为,市建局需设法加快重建进度,简化程序,从而更具效率地完成重建的繁琐程序,相信能够对加快计划有帮助。\大公报记者 戴静文、伍轩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