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与厕同眠/黄伯租住的㓥房只有30平方呎,马桶及洗澡的地方与床只有一个人的身位,冲凉动作大一点,水都会溅到床上。
编者按
房屋为本港施政重中之重,特区政府一直努力让市民安居乐业,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大难㓥房问题,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全港有逾20万人住在㓥房,其中有多少是不适切居所?有意见认为,已成立的工作组,可分阶段订立目标,先查找劣质㓥房再行整治。
《大公报》特别推出“㓥房面面观”系列,记者走访多个㓥房户,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包括直击“与厕同眠”的苦况。各界人士献计献策,希望制订精准措施,协助蜗居的㓥房户早日拥有安乐窝!\大公报记者 张真、余风(文) 张真、麦润田(图)张真、余风、邓浩朗(视频)
大公报记者日前走进深水埗一个旧厦单位,内里被㓥成近10个房间,今年已经76岁的黄伯住在第二间。房间没有窗户,常年不见光,一入门,扑鼻而来的霉味熏得令人不禁皱眉。进入房间需经过一个升高近一呎的地台,地台上有马桶及一个洗漱用的水桶,这是伯伯平日洗脸、洗澡的地方,距离仅能站一个人的身位,就到达黄伯的床铺。“冲凉动作不能大,否则水就溅到床上。”连地台面积计算,整个房间面积仅得30平方呎,人一躺下,基本就与马桶成一水平,夜晚贴着马桶睡。
这个小房间的月租要2900元,“别看这种地方住起来很差,事实上很抢手,要找也不容易,而且业主说不租给你就不租了”过去14年间,黄伯辗转于不同的㓥房中生活,感受最深的,就是找屋住的彷徨,但即使找到了,他明言“永远没有家的感觉。”
冀加强过渡房屋附近配套
黄伯告诉记者,之前没有任何社工或组织找上门找过他或者帮助他,他本是一名的士司机,直到两年前,由于青光眼严重,经常发生交通意外,不得不退下来。看着积蓄逐渐见底,在友人的介绍下,他才主动出门找社工。在社工的帮助下,他申请过渡性房屋,然而他觉得这些过渡性房屋的地点较远。他在社工的推荐下,曾到元朗锦上路正在兴建的过渡性房屋了解,“房子是好的,但我都76岁了,过渡性房屋附近(暂时)没有什么配套,实在不方便我生活。”黄伯百感交集,盼望早日能有个安定居所。
之后他曾到大埔汀角路的过渡性房屋看看,感觉仍是较远了一点。“不是我要求高,而是年纪大了,住的环境就算好了,但如果连吃个饭都要坐车出去才有选择,而且吃的还不一定比深水埗便宜,我又哪敢搬过去呢?”现时黄伯已申请轮候入住市区的过渡屋,他满心欢喜,十分感谢政府,也理解㓥房问题复杂,难以一步到位。离开前,记者问他有何心愿?他笑说:“跟公屋轮候时间斗命长吧,看有生之年能不能住上一回真正的家。”
“马桶边煮食,随时污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