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抓娃娃》以喜剧反思教育方式

2024-08-31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抓娃娃》由沈腾(左)、马丽主演。

  内地电影《抓娃娃》截至发稿前,以32.42亿元人民币位列内地暑期档票房第一,8月22日登陆香港各大院线戏院。为何一部讲述中式教育痛点的电影会成为暑期档电影的“顶流”?根本原因在于《抓娃娃》从现实教育问题和家庭文化的反思出发,产生反讽现实和刺痛观众的喜剧效果。\苏 洋

  《抓娃娃》讲述西虹市的超级大富翁马成钢(沈腾饰)为了避免其儿子马继业沉溺于奢华生活,和妻子春兰(马丽饰)搬到破落大院里生活,扮演穷人,以吃苦教育培养儿子。这种监控和操控式的教育观与观众有着深刻的心理共鸣。

  游戏化的贫富转变

  近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喜剧一直是票房的灵丹妙药,喜剧电影的市场竞争也尤为激烈。一方面,相声、脱口秀、舞台剧创作者纷纷进入电影创作,针砭时事新闻、塑造年代文化和游戏化叙事设计成为中国本土喜剧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沈腾、大鹏、贾玲等优秀喜剧人以自身不同的文化特征创新着喜剧电影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这两方面的核心都在于对中国时代特征与本土文化特色的塑造和表达。

  《抓娃娃》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是开心麻花团队的资深编剧、导演。开心麻花擅长游戏化叙事中塑造世俗神话,将草根生活的世俗底色与富裕生活的欲望魅力融合,既关怀又反讽现实。闫飞、彭大魔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以差等生夏洛穿越回过去成为大明星的故事,获得14.4亿人民币票房。其第二部电影《西虹市首富》讲述小人物的一夜暴富,获得25.4亿人民币票房。第三部电影《抓娃娃》同样是游戏化的贫富转变,但喜剧内核更加严肃,喜剧效果从反讽进入到刺痛,电影对时代特征和现实特色的把握更有质感。

  《抓娃娃》中扮演穷人生活,安排和操控孩子的成长,这样真人骚叙事的游戏性转变为刺痛观众的体验感。马成钢坚信穷养孩子、挫折教育,也同时坚信父母为孩子计划、安排一切是一种伟大的爱。马成钢以自己成长的时代境遇与教育观念来培养下一代。中国本土喜剧的创新之道是立足现实文化,塑造人物的时代特征,以此契合当下观众的集体情绪和心理。

  探讨严肃社会话题

  电影《抓娃娃》是开心麻花团队构建商业电影品牌的持续推进。商业电影品牌建构关键在于文化特征的持续、叙事观的宏大与艺术品质的坚持。导演闫非和彭大魔紧紧立足现实文化,构建西虹市的宏大电影宇宙,坚持喜剧艺术品质。在西虹市中,有着天降财富的白日梦,有着平凡世俗的现实感。西虹市既是观众凝视欲望的神话,也是慰借世俗的调侃。

  此外,《抓娃娃》的喜剧品质建立在喜剧演员的优秀表演上。《抓娃娃》中的马成钢是自我、自恋的人物,妻子春兰是娇妻式的人物。商业电影讲究主要人物要讨观众喜欢,但《抓娃娃》中这两个角色却不讨喜,甚至让人厌恶。沈腾和马丽两人的演技和组合效应,使人物多了几分憨态可掬。沈腾强大的可塑性在于既展现马成钢温情幽默,也揭示扭曲式的病态父爱面貌。

  在新媒体时代,以社会话题为内容的电影,能引发广泛社会讨论。对于社会话题的探讨越透彻,或者对社会话题的体验感塑造越真实,往往越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抓娃娃》以喜剧形式反讽教育问题,欢笑、调侃、反讽与刺痛并存。《抓娃娃》也存在刻板的剧情和浅尝辄止的垮掉结尾。读小学的马继业捡瓶子遭到同学霸凌,其父亲却认为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电影一面讽刺错误家庭教育观会导致孩子心理和价值观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在父母谎言和病态掌控下的马继业又成为阳光模范少年。

  《抓娃娃》表明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谁能立足中国的时代特征和本土文化特色,谁能塑造现实质感,契合观众集体情绪和心理,那么谁才能获得观众认可。中国喜剧电影有自身的创新之道和文化特色,《抓娃娃》以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为叙事关键点,聚焦在中国两代人在成长中自由与掌控的矛盾上,契合时代中观众的心理情境与特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