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社区回收透视1/家品回收屡碰壁 绿在区区须优化

2024-09-23 05:01: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

  特区政府为缔造绿色宜居城市,积极推出多项措施鼓励市民重视环保,成效显著。其中俗称“6仔店”的绿在区区收集点由2018年的7个大幅增至2023年超过160个,带动回收量同期增加12倍,去年达2.68万公吨;今年5月垃圾征费暂缓后,环保署将现时绿在区区回收点由200个增至800个,进一步扩大地区回收网络。近期更试行晚间回收流动点,便利在职市民参与社区回收服务。

  在成绩面前,也有不少优化空间。早前媒体报道立法会最新一份《数据透视》指出,绿在区区回收量仅占全港回收总量的1.1%。有环保人士指政府多年来不惜工本推动上游废物收集及分类回收,有得有失,值得检讨。

  《大公报》深入了解,将以专题系列探讨源头减废、环保回收方面的痛点和难点,推动共建绿色社区。

  俗称“6仔店”的绿在区区接收九种常见回收物,包括废纸、金属、塑胶、玻璃樽、充电池、悭电胆与光管、四电一脑、小型电器及纸包饮品盒。

  环保人士蓝雪宝早前将数袋旧物包括煮食容器、家品杂物等带到九龙的绿在区区但被拒收。大公报记者测试多间绿在区区的回收门槛,发现常用的家品都因为含有多种物料,不符合回收标准而被拒诸门外。不少市民携着一大袋家品到来却碰上一鼻子灰,感到非常迷惘和劳气。\大公报记者 施文达、李宇俊(文) 李斯达(资料) 艾南、李宇俊、赵明新(视频)

  记者带了一个配有胶手柄的不锈钢电水煲、塑胶晾衫架连衣夹以及一把木柄餐刀等旧家品到九龙一间绿在区区,见到店内一个老伯拿着一大袋回收物件叹气道:“这个不锈钢水杯不收!”职员解释该水杯的手柄是硬胶,不符合绿在区区的回收标准,职员续指除非市民将回收品除去“杂质”,即是拆除不锈钢水杯的胶手柄,才符合回收标准。

  跟环保署指引 拒收“很普遍”

  记者带去的刀具等物件亦被拒收,至于塑胶晾衫架连衣夹,职员指若自行拆走衣夹的金属圈便符合回收指引:“你需分开金属与塑胶才可以,我们不会替你分拆。”水煲亦被指违规:“个煲盖有胶,不行。”职员并指着环保署的回收指示牌解释,她们是根据环保署的规定执行:“像煮食炉具要全金属才会收,一些复合物,即是几样材质合在一起的不会收。”记者追问现时很多家品都包含多种物料,是否很普遍不获绿在区区回收,职员坦言“很普遍”,并介绍专收烂铜烂铁的“收买佬”回收店会将回收物件分拆,再送去大回收商处理,做法与他们(绿在区区)不同。

  在香港南区一间绿在区区内有五至六名职员,他们接收铁镬但拒收餐刀,职员解释因餐刀是胶手柄,属于复合物料,违反环保署回收单一物料的指引,但当记者询问如何处理不被回收的餐刀时,职员简洁回答:“丢掉。”记者质疑不符合环保原则,职员直认应改善:“可以再改善,但我们是执行,不是做决策的人。”他续指若回收品不属于单一物料,即使将胶柄刀或木柄刀弃于三色筒,最终亦会送去堆填区。

  至于另一间绿在区区的店员亦是按指引拒收记者带来的物品,他表示菜刀要全金属,有木柄的不符回收条件;但记者询问该如何处理时,职员则接过了菜刀表示会处理,但没有将刀放入金属回收箱。

  “无人手做” 职员叫当垃圾丢弃

  记者再到大屿山测试,这间用锌铁搭建的绿在区区,比市区的店明显阔落,店前有偌大空间,记者见到有两辆回收商的货车,将已分类的回收物包括汽水罐、废纸等运送上车。该店职员同样拒收记者带来的水煲等旧家品,她指着水煲说:“纯金属会收,连埋胶我哋唔收,因为一种物品有两种物料我哋收唔到。”记者续问如何处置不获回收的金属水煲、木柄餐刀、吊挂式塑胶晾衣架等时,职员说:“你自己拆,或当普通垃圾丢弃,因为我们的回收商不会处理。”职员并指因人手不足,绿在区区不会将回收品分拆处理:“我们无人手做。”

  反观私营回收商则没有限制只回收单一物料,黄先生在元朗经营回收废纸、五金环保店,回收品都是属于复合物料的物件,包括混合硬胶的煲盖、铁镬等厨具,以及一大卷有塑胶包裹的粗电线等。

  黄先生指出,店舖面积小,加上位于市区,不会聘请员工将回收品分拆物料,以免制造噪音被投诉。黄续指回收店属于回收减废流程中的前端,业界一般会将市区回收得来的物品简单地分类后,便直接送到大回收商的工地,工地会有人将粗电线拆走外胶,取内里的金属线;工地亦有机器分拆回收品的复合物料,所以他的店无需聘请人分拆回收品物料,所有五金类等家品全收:“去到仓地工人会拆件再分类,场地有机器。”黄先生表示他曾到绿在区区了解收集回收品的过程,指出绿在区区只选部分种类来做,回收种类有限:“若我只收纸、收铁会舒服好多,都不需要供养多部运输货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