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小明喜见内地影视人才和佳作扬威国际,深感骄傲。
70岁的徐小明,5岁便当童星,纵横演艺界65年,见证着时代的转变,亦见证着香港与内地于演艺文化发展上的高低起伏。1982年,他胆粗粗到内地拍电影,对当时艰难的情况仍记忆犹新。他以“天翻地覆”形容内地这40多年间在演艺方面的发展,时至今日看到内地于各项演出制作上的强大能力,人才和佳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令他倍感欣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徐小明说:“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大公报记者 文霏霏(文) 林少权(图)
徐小明是香港资深演艺人,不仅是演员、歌手、导演,亦曾担任香港电视台及制作公司的管理层。多年来,他见证着香港及内地的影视娱乐发展。徐小明日前接受《大公报》专访,畅谈他见证国家于演艺发展上腾飞的亲身经历。他说:“早于1982年,我便去内地拍戏,几十年间,见到国家经济腾飞,老百姓生活一路往好发展,今日繁荣兴盛,我深有感触。”
自组班底到内地拍戏
徐小明多年来歌影视均有涉猎,单是影视制作上,已看到内地在这几十年间的巨变,“是用‘天翻地覆’四个字去形容!”他指早年没有“合拍”这个概念,内地主要拍摄主旋律电影。改革开放后,国家希望电影界百花齐放,拍摄多些所谓通俗片。然而当时内地电影的拍摄技术尚跟不上商业片的要求。于是徐小明决定返内地拍戏,但当时拍摄条件较艰难,“首先是无钱财,当时电影并非社会的主要发展,电影不能市场运作赚钱;第二是无人才,当时拍电影人才很少,导演或摄影师大多是几十年资历的老前辈,新人拍摄经验少;第三便是无器材,那时除了几个大录影厂,连灯光器材也不多,条件艰辛。但今时今日,钱财、人才、器材应有尽有。”
徐小明回想那时将拍摄技术带进内地,一手一脚自组班底。他第一部于内地拍摄的电影《木棉袈裟》,化妆、服装、摄影师连武术组只有十二人。他身兼导演、编剧及武术指导,确是艰辛,花了很大精力。问到他为何会有返内地拍电影的决定?徐小明说:“那时我觉得在香港虽然拍了这么多电视剧,但无法体现到祖国河山壮丽。当时拍古装戏在香港只有几个地方,每次拍摄像山头大汇演。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导演,香港已不能满足我的创作慾,便决定返内地拍戏。加上当时国家的电影业也在发展中,希望可以尽一分绵力。”
如今,中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投资市场之一,不论香港或是外国的摄制队到内地拍摄,已不用愁,器材、人才用之不尽。内地影视市场发展蓬勃,徐小明甚感欣慰。他说:“从发行、制作到戏院,影视方面发展更蓬勃。短短几十年间有此成就,实在是无话可说。当然亦有空间发展改善。”除了制作方面,徐小明指内地的基建也发生巨变,他记得1982年返内地拍戏时各项条件仍待改善,以横店为例,现在已拥有不少五星级酒店,许多不同的制作都在那里拍摄。
歌影视创作不忘爱国心
徐小明过往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意识,注重宣扬中华文化。《大侠霍元甲》便是其中一部经典剧集,亦是首部被引进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剧。他表示影视戏剧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这是我一直所坚持的,每个导演有自己的理想,我从小以做中国人为骄傲,我希望将爱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及年轻观众。”徐小明说,小时候住在木屋区,其中一大娱乐是有人街头说故事,大部分是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潜移默化下,觉得中国人的故事多着重忠孝,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加上父母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话畀人知,去感染观众,让年轻人接触到,要长自己的志气。”
除了影视作品,七八十年代,徐小明曾推出多张唱片,当中《万里长城永不倒》《大号是中华》等歌曲都是宣扬爱国情。“作为一个歌手,当时看到乐坛有很多西方流行曲或日本歌改编,但中国风的歌曲较少人唱。我便定了自己的方向,要唱中国小调。”近年他还推出歌曲《中国红心》,“以前国家落后遭到不公平对待,我会透过作品抒发情绪。当年拍《大侠霍元甲》也是因为这样,希望唤起同胞注意。到今天唱《中国红心》,我们的科技已走在国际尖端,歌曲就要一一展现出来,唱歌的情绪感情也不同。”
借武侠电影助推国情教育
为了加深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识,徐小明近年亦积极于内地举行国情教育讲座。他早前在内地不同城市已举办了十场,在香港亦做了两三场。内容都是徐小明亲自编写,透过武侠电影讲述英雄事,再延伸至国情教育。他说:“这是我目前非常重要的项目。近些年,影视方面较少投资人愿意拍摄一些家国情怀的作品,透过英雄人物传达我们对国家付出及责任或是家庭和谐的作品,我已多年没见过。这令我感到很遗憾。我觉得应该用其他宣传渠道去宣扬爱国精神。”恰巧他有朋友在内地举办国情教育讲座,他便尝试去做,发现每次反响都很好。徐小明说:“观众会跟着我的情绪起落,激动时鼓掌、动人处流泪。每一个重点都打动观众的心。在香港的讲座亦爆满。”徐小明早前还曾在杭州举办国情教育夏令营,让年轻人认识中华文化外,亦跟他习武,学习尚武精神。
看到祖国今天各项发展蓬勃,创造骄人的成就,在祖国75周年华诞之际,徐小明祝愿祖国继续繁荣昌盛。他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向年轻一代推动国情教育,让年轻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播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