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密不可分/逾九成自然灾害 造成84%经济损失

2024-09-30 05:01: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巢清尘表示,气候极端事件往往造成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右图:赵艳霞表示,中国气象局牵头与4个机构合作,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给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显著风险。中国气象局国际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指出,过去100多年温度上升,尤其是最近十年与工业革命时期相比,上升了1.2摄氏度。气候变化与金融系统紧密相连,一系列跟气候有关的极端事件,占到了90%以上的自然灾害,造成了84%的经济损失和92%的保险损失,当中包括水资源、粮食生产、健康城市、基础设施等。

  银行业宜制订风险转移方案

  巢清尘表示,无论是从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还是在推动一些技术创新的工具方法,以及在构建相应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以至支持银行和金融界在投资未来的解决方案,气候气象可以和金融更紧密合作。

  内地银行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巢清尘认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银行业需要在风险评估和量化分析方面给出风险转移的解决方案,在包括绿色投资、一系列的资产管理方面,更要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以及绿色低碳、减排等。

  香港2022年专门针对台风发布发首个巨灾债券,募集了3000亿美元,而金融行业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巢清尘称,国家气候中心已经研发了针对10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地图,通过利用风险地图、历史灾情和理赔数据进行定价分析。同时,听过多模式气候变化大模型的研发,可以预测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变化,以及给生产力带来的损失变化,为未来的整体投资和规划提供相应的信息。

  金融部门与气象局设协调机制

  此外,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艳霞表示,团队为金融行业已经研发了一个可应用的工具指数的服务平台,并将由中国气象局牵头与4个机构联合发布文件,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预计10月发布。文件总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一个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金融与气象协调机制,到2030年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投资者关注ESG机遇

  由2025年起,香港交易所主板和GEM上市公司都将强制披露范围1(Scope 1)及范围2(Scope 2)温室气体排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副主席高育贤表示,在迈向淨零碳排放过程中,投资者都十分重视与之相关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风险,虽然有关的披露要求难免为业界带来挑战,惟同时蕴藏大量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曾列举未来2年至10年的环球风险,而气候风险(包括极端天气)高踞榜首,故绝大部分投资者均期望投资经理和银行能识别相关风险,以至该风险对其投资组合的潜在影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