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月27日18时30分,中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
它能“上天”,还能“入地”,甚至像“孙大圣”一样反复遨游于天地间。9月27日发射升空的中国新一代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于10月11日成功回收。国家航天局24日在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覆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20大类。
原来,多位香港“乘客”随实践十九号卫星升空,除了警队防骗吉祥物“提子”和少年警讯吉祥物“豆苗仔”,还有来自香港理大的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等。该装置在太空低轨道完成试验,将为新型太空催化剂材料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的电催化制备特定化学品、燃料和氧气等技术应用奠定基础,有望为人类探索遥远的外太空带来重大突破。\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李畅北京报道
背靠国家航天 港拓深空科研
实践十九号卫星是中国首个可重复使用的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其回收舱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卫星平台可重复使用10次以上,做到了可重复往返天地之间,从而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提升了使用效率,为高端微重力实验提供更高品质的微重力环境保障。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专项工程副总设计师孟令杰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是一个可实现载荷天地便捷往返、能够提供高品质试验服务的空间试验平台,可广泛服务于空间科学实验、航天新技术验证,以及航天育种、空间製药、空间材料制造等领域,应用与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发装置
在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展示区,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该装置由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发研制,并在太空低轨道(一般指2000千米以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完成催化剂材料试验,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剂在微重力、真空和辐射等极端太空环境下对材料的影响,为新型太空催化剂材料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的电催化制备特定化学品、燃料和氧气等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王钻开告诉大公报记者:“理大非常荣幸此次能跟随实践十九号卫星将本校自行开发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王钻开表示,自2010年起,理大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先后协助国家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任务取得成功。
冀参与国家载人登月任务
香港理工大学深空探测研究中心项目统筹员林浩一介绍,该中心广泛涉及深空探测相关的多项基础研究,包括材料科学、微生物学、月球基地建造技术、遥测技术、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资源利用等。此外,中心还支持小卫星和立方星的开发项目,展现了其在航天科研领域的全面布局。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理大科研团队一直活跃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线,与内地专家携手研发多项太空仪器,为国家的月球探测及火星探测等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王钻开透露,未来,理大还将持续聚焦深空探测的深入研究,以应对火星采样返回、载人登月、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