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金庸(查良镛)。
今年是金庸诞辰100周年,从年初开始,香港和金庸的故乡海宁陆续举办多个纪念活动。10月30日是金庸辞世6周年纪念日。他留给世间的武侠小说作品,依然是影视改编热门,常演常新。
70年前一场在港澳的比武热,金庸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大公报》子报《新晚报》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创新派武侠小说之先河。香港文学舘舘长潘耀明表示:“金庸对香港贡献巨大,香港帮他打开了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大公报记者 刘 毅
金庸(查良镛)的一生,创作了15部叫好叫座的武侠小说作品,为读者打造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曾获金庸提拔的潘耀明回顾金庸创作,称赞金庸作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巨匠,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他创造了一个个传世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
曾梦想做外交官
金庸于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书香门第的世家令他奠定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1947年,金庸应聘并成功进入上海《大公报》,成为一名国际电讯翻译。“这之后,金庸就被调到了香港的《大公报》。”潘耀明表示。1948年,金庸因复刊后的香港《大公报》缺少人手,而被调往香港工作,担任《大公报》香港版国际电讯翻译。
金庸从内地来到香港,初来乍到,他以“还比较落后,有点到了乡下地方的感觉”形容当时对这座城市的感受。而这次工作的调动,也让他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渊源,足迹遍布皇后大道中、北角英皇道、山顶道1号等。
“金大侠”最初的梦想其实是做一个外交官,在香港工作期间,他多次在报章发表有关国际关系的文章。1949年11月15日,《大公报》刊登了他所写《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评论文章,以法律角度分析中央人民政府接收国民党政府财产的合法性。
1952年,金庸由《大公报》转入子报《新晚报》任副刊编辑,以“姚馥兰”和“林欢” 等为笔名撰写影评,发表在《新晚报》的“下午茶座”专栏。不仅如此,他还写电影剧本,20世纪50年代初给长城电影公司写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首次使用金庸这个笔名的文章,则是1953年6月在《大公报》刊登的《罗森堡案惊人的原始证据 一张螺形脚桌子》。
在小说中寄托乡愁
1954年1月,趁武术界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比武引发热议,当时的《新晚报》总编辑提议写武侠小说。金庸曾在一篇名为《漫谈〈书剑恩仇录〉》的文章中回忆当初被“拉”来写作武侠小说的轶事。当时,《草莽龙蛇传》已连载完毕,而作者梁羽生正在北方与同门师兄中宵看剑楼主“切磋武艺”,因此“写稿之责”便落在了金庸的肩上。金庸记得编辑为催稿,特意派一名工友坐在他家等,说“9点钟前无论如何要一千字稿子”,不然明天报纸出来,副刊版面“将有一大块空白”。
虽然时间紧凑,却也催生生花妙笔──金庸首部新派武侠小说作品《书剑恩仇录》诞生。随后一直在《新晚报》上连载,坊间读者争相买来报纸阅读,一时洛阳纸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介绍,新派武侠小说在香港的流行,金庸作品之受人欢迎,与当时香港报章对武侠小说写作者的支持不无关联。
而作为一个南来文人,金庸也在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寄托了对于家乡的离愁,《书剑恩仇录》就是以其家乡海宁作为创作背景,当中写到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就源自家乡一个有关乾隆的传说。而这种情意结,在内地影评人毛尖眼中,是一个其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以及其之后的不少作品,都有对江南,诸如嘉兴等地的描述。”
上世纪50年代末,金庸又创作了《射雕英雄传》和《雪山飞狐》,后者也是在《新晚报》连载发表。
设“金庸馆”常年展出
1963年,金庸开始发表《天龙八部》,创作视野从中原、江南扩展至边塞,通过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的侠义故事,带领读者“游览”大江南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赋予其笔下英雄的精气神,他本人在香港回归祖国这个历史大事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邓小平会见金庸。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不仅如此,他还曾在1988年与查济民共同提出“双查”方案。
1994年,金庸正式宣布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热心公共事业,2000年获特区政府颁发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晚年好学不倦,2005年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2010年完成剑桥大学博士论文,被授予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养和医院过世,享年94岁,当时民间悼念活动众多,送别者都表示了对金庸的不捨之情。
“金庸馆”于2017年在金庸支持下于香港文化博物馆建立,长期展出金庸的各类展品,令更多人了解金庸其人。
今年香港文化博物馆还举办“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吸引逾40万人到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