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穿针引线/资金人才欠政策支持 香港初创急需制度创新

2024-10-29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科赛凌(中山)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卡军介绍公司生产的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新一份施政报告指出,在“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下获资助的非常早期初创企业,累计总数由2022年的330间增加至2027年的600间。要加速创新成果落地,除了充裕资金,制度创新被视为另一关键突破口。广东省为了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更好落地,推出“技术股+现金股”的制度。

  作为香港首批创科创业团队成员、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教授表示“应该要这样”,并且他们也是这样布局。黄锦辉指出,如果科研人员不投资的话,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是完全属于学校,研发当中若以技术入股投资,科研成果售出后,到手盈利自然增多,无形中带动科研创新发展。

  破知产转移堵点 开拓商机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在大学和高等教育界推动初创发展,并投入大量金钱资助学校与学生进行初创。对此,黄锦辉认为还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初创前期与商界联系很重要,很多学校已成立知识转移与科技转移机构,促进与外界交流。他又指出,现实来说,香港这批“红娘”人才远远不足,希望政府和大学投放更多资源,邀请更多具有知识产权转移和科技转移经验的人才,或者开设专门班级培养此类人才,帮助学生或老师创新创业。

  “大概6年前,学校的教研KPI评估机制就增添了社会贡献这项。”黄锦辉表示,社会贡献包含创业,但占比不高,估计在15%以下。他强调,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同大学的评估标准应该不一样,应用型大学在创意创业的比重可以偏重一点。

  黄锦辉提到,香港中大设有学校投资基金、政府基金和校友基金,为创业人士提供资金支持,校方亦设有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创业人士可前往咨询相关事项,或者获得知识转移和科技转移方面的专业意见。黄锦辉表示,校方有向初创公司的学生与老师提供办公室,并在对外市场推广方面提供支援,如不定时开设展览,邀请业界人士前来参观,从而吸引外来投资,扩阔市场空间。\大公报记者陈炜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