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担任“讲师”的工作人员,以仪器触碰长者,向他们表示身上已经通电。
编者按:
行政长官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开拓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长者需要,提升长者生活质素,更能带来商机。不过,现时银发经济良莠不齐,例如经常有保健产品公司以举办医疗讲座或试用保健产品为名,向长者推销各种声称具有“神奇功效”的产品,但效果成疑。大公报记者以顾客身份深入了解,揭露有关店舖的经营手法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长期欠缺有效监管,犹如“银发陷阱”。
长者易堕诈骗陷阱。香港近年骗案数字大增,今年上半年录得19897宗诈骗案,较去年同期增加1154宗,升幅6.2%,当中有不少长者受害。《大公报》透过不同途径,找来受骗长者讲述经历,提醒“老友记”,骗徒手法层出不穷,需小心提防。
近年来,不时有保健产品公司以试用保健产品等名目,向长者推销各式各样的保健产品,包括声称有“神奇”医疗功效的仪器等,部分产品功效成疑,但价格非常昂贵。
大公报记者近日佯装顾客,直击多区的保健产品公司经营方式,有公司举办讲座,提供免费试用,配合现场参与者不停“帮口”,声称有中风患者进行电位治疗后“行得走得”,游说记者一行人购买售价逾4万元的“电疗仪”;也有公司介绍“多功能电子针灸仪”,声称可增加骨密度,价格近3万元。\ 大公报记者 石三原 冯锡雄(文)谭润锐(视频)
大公报记者近月到访多间保健产品公司,带一名长者以顾客身份“放蛇”实测并咨询专家,发现传单上推介的产品及仪器涉嫌夸大功效,讲座参加者更加疑似“串通”,不停吹嘘仪器功效显著,当中两间公司店舖分别位于观塘及旺角,分别销售“电位治疗仪”和“温疗床垫”。
以观塘的店舖为例,记者初到店时已有大批长者试用“电疗仪”,其间有一名工作人员充当“讲师”,向在场长者介绍产品及功效。记者一行人在门口张望片刻,便有人出门接待,询问记者一行人是如何得知有关产品,记者随口报出一个名字后,工作人员便追问介绍人身份,其间不断打量,甚为警惕。
“常客”:中风治疗后行得走得
店舖门外有登记箱,据了解,持有“蓝卡”的长者为“常客”,现场十馀名长者,只有约四人持有“蓝卡”。记者入场时留意到,有多名长者曾在上一时段的试用会出现,他们在会前会后,也极力向记者一行人推介产品,劝喻逗留继续试用产品,更有人声称“有中风患者在场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得走得”,不断为店舖讲好说话。
试用期间,该名“讲师”提到,电疗仪有“帮助细胞修复、活化气血”等的功效,当记者问及能否治疗有关痛症,“讲师”则强调是“改善”,然后介绍“房内有针对深层问题的仪器”,暗示记者多来几次,可以进一步了解。
据现场参与试用的长者表示,房间内有最高型号的设备,价格近5万元,现场试用的产品价格在1万元左右,为该公司售卖的最基本款式,一般会先让“生脸口”(初次前来)试用基本款式仪器,只要对方多来几次,并表示对仪器有兴趣,就会介绍他们试用较昂贵的最高型号设备。
介绍仪器功效时含糊其词
另一间位于旺角一栋大型商用楼宇的店舖,内有数间房间,每个房间放置数张单人床供顾客试用产品。该店舖职员的推销技巧与观塘店舖相似,工作人员在介绍仪器具体功效时大多含糊其词,不会直接表示仪器有用,而多用“帮助改善”病情等字眼,引导出“仪器有效”的含义。
值得留意的是,两间店舖的工作人员虽然不直接指明仪器功效,但会提供宣传单张,并着记者可通过单张了解功能,但单张上的说明就疑似夸大功效。以他们推销的水素水杯为例,报称可产生氢气水,具有六大功能,包括保护遗传因子等。
大公报记者先后以电邮方式,向两间商户查询有关产品的功能效果及证明,但截稿前未获回复。记者在实测一日后,向同行长者了解情况,同行长者表示,在两间店舖内尝试过的所有仪器,其痛症也未有改善。记者在观塘店舖内尝试使用电疗仪,在使用20分钟时感到手掌颤抖,呼吸稍微费力,离开仪器一段时间后征状才停止,疑似轻微触电。
现行法例未规管医疗仪器
消费者委员会回复《大公报》查询表示,香港目前亦没有特定法例规管医疗仪器的制造、进口、出口和销售。而现时卫生署透过自愿性的“医疗仪器行政管理制度”及恒常机制等,监测本地及其他地区相关监管机构及世界卫生组织就医疗仪器发出的安全警示,并按照情况采取行动,惟现行法例未能涵盖所有保健治疗或仪器,在消费者保障方面存在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