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留学西洋学习油画的画家,被孙中山称赞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早年他留学海外并在当地开启自己的艺术之路,掌握了同时期画家难以比拟的西方油画技法,融中国传统美学于西洋绘画。上世纪30年代初,李铁夫在香港定居,纵然作画条件艰苦,他依然坚持创作,坚持美育,足迹遍布狮子山、大埔、青山等地。\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图:李铁夫。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中国油画奠基人,是第一位留学西方的油画家,在西方学习美术并取得巨大成就,作品在外国获奖。上世纪30年代来到香港生活,其间来往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直到1952年病逝。”香港油画艺术家林鸣岗如此形容自己的“师爷”李铁夫:“作为孙中山的密友、同盟会的会员,李铁夫为了革命,卖画捐赠,一生淡泊名利,没有组建家庭,却践行了其所言,一生两大爱好:艺术和革命。”
创作多幅香港风貌画作
李铁夫出生于广东江门,1887年在加拿大留学,师从外国知名画家齐斯 (William Chase) 和肖像画家萨金特 (John Sargent),学习长达19年之久,对西方绘画艺术研究甚深,曾在外国美术学院任副教授、在影片公司做过美术指导及导演,作品在海外也屡获殊荣。
身在异国他乡长达40余年,李铁夫从事艺术工作之余,也不忘家国。1907年加入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其间曾慷慨捐赠万馀美元,并变卖油画作品数百馀幅以助军饷,不遗余力致力国民革命,甚至因此影响个人生活也在所不惜。
1931年秋,当时已60余岁的李铁夫由海外经香港回到广州。在广州逗留大半年,接受画家黄潮宽的建议,于1932年在香港定居,居住在九龙土瓜湾炮仗街26号3楼,设“铁夫画室”。建筑“骑楼”(阳台)的设计,甚合李铁夫作画时的采光需求。
“李铁夫的画作,受古典主义影响特别深,也吸收了印象派的绘法,用色沉稳,形、色、观感都很有力度、很准确,也引入了书法的笔法,用笔大胆、很自然。”林鸣岗说,“他在香港居住期间,受制于物质的匮乏,当时买画布、颜料都十分困难,还能创作出这么好的美术作品,更加不容易。”
上世纪30年代中至40年代,李铁夫在入室弟子陈海鹰的陪同下,经常到香港的郊外写生,足迹遍布狮子山、大埔、青山等地。当时由于油画材料贵重难求,更加便宜方便的水彩画成为了首选,故而李铁夫创作的不少展现香港风貌的画作,大部分都是水彩画。
艺术成就获徐悲鸿推崇
1935年,香港的慈善团体——钟声慈善社,本着可以为更多人展示在美术上立下功勳的艺术家,于当年的1月18日,在德辅道中的会所举行了“李铁夫画展”,这也是李铁夫在香港的首个个展。这次展览也为李铁夫在本地树立了声誉,画家徐悲鸿也来参观,并感到惊叹,李铁夫也对徐悲鸿早期创作的人物画,提出一些见解,徐悲鸿并不介怀,甚至随后的年月,也登门造访在香港居住的李铁夫。
根据李铁夫的徒弟、林鸣岗的老师陈海鹰所记录──徐悲鸿评价李铁夫的画作:“铁夫先生的画,只能在西方博物馆的藏画中,方有如此水准的作品。”1942年,徐悲鸿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还提到李铁夫的艺术成就,称赞他“中国洋画家之老前辈,当首推李铁夫,今年七十馀,其早年所写像,实是雄奇。”
1937年10月,李铁夫与王少陵、余本,接受徐悲鸿的邀请,前往桂林游玩作画。徐悲鸿本意是若环境允许,希望众人可以留在桂林美术馆专心创作及教学,可惜事与愿违,抗日战争爆发,桂林的美术馆也未能办成,李铁夫一行人只好匆匆返回香港。
作为满怀爱国情怀的画家,年近古稀的李铁夫面对日本侵略者,发出了“谈兵壮老空筹策,捧檄毛生岂恋官”的感慨。抗战爆发后,生活在香港的李铁夫不改每日都到茶楼品茗的习惯,为的是可以多多阅读报章,关心抗战的形势,并鼓励自己的学生陈海鹰以美术为枪,投身抗战。
与青年画家组“人间画会”
1942年底,为躲避战火,李铁夫跟随友人陈挺秀经澳门到台山,历经险阻艰辛,最终寄居在台山乡郊公益埠黎畅九家中大概10个月。根据黎畅九的记录,“香江沦陷,为日人所知,将尽取其画以去,幸友人先代藏密,始得无事。日人旦夕搜其居,然不敢以非礼加之。某次,破口大骂日敌,日敌将以枪击之,得其酉亡之乃已,然卒不敢加害……”
自1942年起,李铁夫主要在内地生活并坚持艺术创作。1949年前后,李铁夫再次回到香港,居住在红磡山上的木屋。其间参加香港美术界人士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联欢茶会,更与年轻画家黄新波、廖冰兄、陆无涯等组成“人间画会”。
李铁夫在香港的日子,无论如何受到时代动荡的影响、或是物质的匮乏,他都始终不放弃艺术和创作。不仅如此,更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上。1949年下半年,李铁夫还倡议香港美术界举行画展。美术界一呼百应,80岁的他还在展场即席挥毫。随后,港英政府迫害爱国团体,李铁夫立即同海员工会提出抗议,表示要“为了正义,为了真理,我誓要发动全中国所有文化艺术工作者斗争到底!”
1950年8月,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李铁夫,获华南文联安排,从香港回广州,获聘为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1952年李铁夫于广州病逝,香港文化艺术界人士在干诺道中的华商总会礼堂举行李铁夫追悼会。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与年代的局限性,李铁夫未能被大多数人所熟悉,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不该被人们遗忘。”林鸣岗希望业界可以举行一些李铁夫的画展等活动,香港艺术馆更加应该收藏他的作品,长久固定展出,向世人展示香港的油画艺术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部分图片来自《画坛两代宗师传奇——李铁夫与陈海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