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医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包括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
近期接诊了一位中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平时有服降压药。2021年8月体检时发现低度恶性膀胱癌,已进行膀胱镜手术切除。此后进行了6次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每次灌注后均发烧39至40度持续2至3天。经膀胱内窥镜检查恢复良好。2022年11月第8次灌注后因无法忍尿而中止。此后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疼痛,并出现血尿。此种情况持续5个多月,其间不断地求医,服用多种不同药物治疗,但仍未能解决尿频等问题,西医考虑为“膀胱过度活动症”。2022年5月进行膀胱镜覆查时见到膀胱严重发炎,并取活检化验,结果提示为“肾源性腺瘤”,再进行CT检查腹部,发现肾内结节及囊肿。自2022年8月至今多次膀胱镜检查,未发现膀胱内肿瘤复发,仅提示为“肾源性化生”。现自觉尿频、尿急,小腹隐痛。每日小便超过10次,夜尿2至3次,影响睡眠,口苦口干,神疲乏力,纳可,大便成型,1至2天1次。舌质略红,苔薄黄而乾,脉沉细。中医辩证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血瘀阻络”证。给予中药内服,针刺加疏密波电刺激及艾柱隔薑灸治疗2周,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影响日常生活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与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长,由此《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西医治疗包括:一、行为治疗: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催眠疗法等。二、药物治疗:M受体拮抗剂;镇静、抗焦虑药;钙通道阻滞剂;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吲哚美辛)、黄酮哌酯等。
针药并施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穴位贴敷、拔罐疗法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经络,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针灸可作用于膀胱相关的穴位,如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等,起到温补肾阳、固摄膀胱的作用。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深刺八髎穴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二、中药调理:中医认为膀胱过度活动症与肾气不足、膀胱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采用补肾阳、利湿热、行气活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金匮肾气丸、八正散、缩泉丸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补肾气、改善膀胱控制能力,注意遵医嘱用药。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膀胱经络和相关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膀胱功能。由医生进行,主要按摩膀胱经、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以达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四、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药膏剂或药线制成的条状物敷于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如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等,这些穴位与膀胱功能密切相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将药物贴敷于相应穴位上,并用胶布固定,定期更换。
五、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利用燃烧、抽吸等方式产生负压,将罐吸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目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和拔罐时间进行操作。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但应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