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一座四米多高的竹编“哪咤”亮相油菜花海中,吸引游客拍照。\中新社
《哪咤1》五年前初试身手,即赢得逾五十亿人民币的票房,当时位列中国影史第四。《哪咤2》更大赚逾一百五十亿,登顶世界动画电影王者之作。如此亮眼业绩,有人不禁心生疑惑──它的创作水平,竟如此靓仔?
究其外因,只能说生逢其时──它的上映,正值DeepSeek问世大杀四方,突破封锁的中国新生代科技猛人们一一亮相,引发民族自豪感高涨,造就了一个贺岁庆功的盛宴时光。但其内因,既源于国漫人在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更有赖于两个精心构思的隐喻。《哪咤1》映射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困境,个性成长与社会焦虑之间的冲突;《哪咤2》则扩展了它的叙事主线──强大而自恃正统的玉虚宫豪横霸蛮,与龙宫炼狱里,无数被妖魔化的生灵们困兽犹斗绝地重生,对应着当今国际形势从中美博弈、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一连串的霸凌与逆袭,多年来带给国人巨大的精神冲击。正是这两个隐喻,重构了哪咤形象和故事,从而呼唤出国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造就了今天的票房奇迹。
若把哪咤视为当下时尚娱乐中的IP,那么他的进化之路已经历了近两千年。
哪咤之父毗沙门天王在印度佛经中完成从人到神的首度转化,折射出佛教兴起,使王族甘居护法的变幻。
佛教入华,唐初名将李靖成为他的化身,源于大唐开国平定西北的赫赫军威。
北宋出现哪咤“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故事,反映了刚刚崛起的理学与佛教的冲突。
元代,哪咤从佛门跳槽到神界,在杂剧和曲艺中被演绎为三头六臂童子身,翻江倒海超级战神,或许,这背后隐藏着在蒙古人野蛮统治下,无数书生沦为民间艺人内心的愤懑。
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让哪咤华丽转身当了天宫里的公务员,惊心动魄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其用意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的宣教行为,转化为因自己的叛逆,为父母赎罪的伦理教化行为。从中我们看到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更看到明清皇权日益强大对传统IP的影响。
清中叶,地方戏曲如野火春风般勃兴,令传统文化IP得以融入社会底层,获得更大的流量。传统文化IP借此承载着教化使命,为稚子成长、男女成姻、长幼成序以及善恶分流、忠奸分辨、华夷分野提供了是非标准和参照案例。中华基层文化的基因由此得以强化和延续。
哪咤正是从这千年进化中走出佛教经典,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并经过戏儿浪子、宫调杂剧的演绎,完成了从人格符号化,到精神价值再造、个性与行为特征重构、人物造型迭代、故事冲突更新以及新场景匹配一系列改造,终于完成IP蜕变,成为融入民风,化入民俗,深受喜爱,广获共鸣,聚集流量,并具有变现能力的明星。
中华传统文化的IP的产生,基本有典可据,有史可询;明清小说之前,甚少有时人原创,民国之前,除佛教传入外,几无海外借鉴。于是两千年来,族群大众的文化传承始终统筹在高度统一、高度一致性的精神与符号体系的传统框架内。传统文化IP与文字书写系统的固守与流变,共同成为铸造大一统千年传承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也进一步构建了中国受众对传统IP的天然归属感。每当社会转型,社会文化意识的嬗变,文化领域最自然并直接的反应,即是这些传统IP从精神、情感、价值观到角色、造型的变化。哪咤形象从人到神,由佛转道,经政治化而伦理化,从庙堂到江湖的进化,即是传统IP因时而变,因需而变,因场景和受众而变的一个缩影。
无疑,这是一个漫长的族群禀性与人格的塑造过程。自宋明以来,儒家思想的全息覆盖,使传统文化IP在精神层面的演绎全面固化。阴阳相生、因果轮回与底层百姓在其耕种劳作中对“天经地义”的感知相对应;忠奸对立、纲常伦理与人们宗族社群和家庭关系中集体与个人冲突认知相契合;威权服膺、天理人欲与爱恨情仇间无数挣扎纠结的情感体验相映照,如是种种,遂构成从理念、关系、情感和行为……对国民精神和性格的千年驯化。天道、伦理、人情……这些深入骨骼的观念,经过千百年的文化IP的浸淫参透,远不啻是构成先民神情姿态、言语行为的文化面孔;也不仅成为他们定义社群关系、个人角色、秩序规范的文化肌理;更深层次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沉淀为近乎本能的文化意识。
明乎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观众响应《哪咤2》构成的全民狂欢和百亿票房,首先源于对文化母体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同时,从总兵府的教育困局,到陈塘关的社会焦虑;从龙宫炼狱弱势族群的呻吟,到玉虚宫的霸权豪横……这双重隐喻呼唤着,撩动着积蓄已久的情感。正如千百年来人们一次又一次面临转折、挑战时,总是本能地重归母体寻求力量。而每一次传统IP因需而变,一旦对应了当下族群精神需求的密码,遂阴阳交际,灵魔合体,无限魔力一触即发。这种魔力,既造就了《哪咤2》逾一百五十亿票房的登顶奇迹,又将激起国潮汹涌的新一波热浪洪流。
传统IP的进化,连台好戏,还在后头。
作者简介:云亮,资深战略咨询专家,文化创意及文旅产业策划人。曾任电视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