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大公报记者远赴江西省,亲身探索东江水源头,在寻乌县桠髻钵山走过九曲十三弯的山路,找到东江源瀑布,登山看到了东江第一滴水的来源。(中)火山瑶池前的巨大护源石上,刻着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右)“香港栈”位于东江第一瀑下游约一公里处。
东江水供港60周年 大公报记者江西寻“第一滴水”
编者按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实施制水措施,每四日供水四小时,普罗市民饱受无水用之苦。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落成,东江水从此源源不绝供应香港。
60年来,流淌的不单单是水,更是国家对香港的关爱。今年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大公报记者翻山越岭,追寻东江水第一源头,并一路顺流而下,采访东江水供港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为了保障香港人能够饮用干净、供应稳定的水,东江流域一带的人民多年来作出了重大的付出及经济上的牺牲,近年更善用高科技,进一步保证了水质的安全。
《大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娓娓道来这条生命之水,从人文故事、政府扶持、企业贡献到科技发展,饮水思源,让读者了解到东江水翻山越岭500公里来港绝非轻而易举……
东江水被誉为生命之水,香港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都离不开它。大公报记者于本月初从香港出发,直奔江西省,攀上寻乌县的桠髻钵山、安远县的三百山,寻找东江水的源头。
原来,全港700多万人每天饮用的东江水,源头的第一滴水来自一条小瀑布。它流经500公里,汇集多条支流,成了源源不绝的东江。
“有了东江水,香港再也没有为水烦恼过,今日来看源头,当然很开心,很感激!”有经历过香港旱灾的香港人认为,香港能有今天的成就,东江水居功至伟。\大公报记者江西报道 伍轩沛(文) 伍轩沛、许棹杰(图、摄录) 融媒组(视频)
寻乌县桠髻钵山/香港生命之水 来自这条小瀑布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是江西人口耳相传的话,而这条河就是东江。大公报记者于3月3日从香港出发到江西省,探索这条流往香港的生命之水。从寻乌县中心到桠髻钵山,车程大约要一个小时。一路走过九曲十三弯的山路,终于到达原东江源村。
一下车,潺潺的水声不绝于耳。八年前,这里还有村民居住,如今只剩下一些隐约可见的地基。顺着水声走约10分钟,便来到一条瀑布。记者到达时,正值暴雨期,瀑布的流水看起来比平日的还要大一些,瀑布左边刻着“东江源瀑布”几个大字。
看到了东江源瀑布,就代表距离寻找第一滴水的源头不远了。
路上没半点垃圾
东江源瀑布位于桠髻钵山脚,瀑布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要寻找真正的第一滴水,就要继续往山上走,登上海拔约1100米的桠髻钵山。顾不及暴雨的冲刷,记者继续往桠髻钵山方向走。走了约四公里路才来到上山入口,见到一块写着“桠髻钵山 东江源头”的大石。
一边上山,一边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一条小溪依路顺流。桠髻钵山的山路已修成梯道,虽然部分山路比较陡峭,但如非天雨,还是比较好走的。顺着水流上山,一路青竹绿树,恍如武侠小说中高人修炼的隐林,一路上一点垃圾都没有,证明了当地保护东江水水源很用心。
走了约40分钟,距离山顶还有一小段路的地方,一条无名小瀑布映入眼帘,这就是东江水第一滴水的来源!
小瀑布往下流,又再不断有小水流从山石穿梭汇入,越往山下,水量越充足。这条溪水的下游再汇聚安远县的三百山、定南县的九曲水,最终成为滔滔不绝的东江。
从这条小瀑布往上走约20分钟,便登上桠髻钵山顶了,山上有一块刻着“东江发源地”的石碑。或许是因为山上空气清新,又或许因为寻找水源的激动心情,走了一小时的山路,记者竟不觉疲倦,耳听流水,眼看远景,心旷神怡。
安远县三百山/港游客感激:有了东江水 再也不怕制水了
大公报记者前往安远县的三百山,寻找东江水的另一源头。相传清代在这座山上开荒的乡民多达300户,并且搭建了330座山寮,所以俗称“三百三”,后来就成为三百山了。
如今的三百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环境保护上做到了非常不错的平衡。记者来到山脚景区入口,一块偌大的门牌出现眼前。这边有大型停车场,也有很多山上游览设施的介绍,与桠髻钵山上的纯原生环境,有不同的面貌。
当日,登山缆车正在进行维护,记者于是乘搭园区巴士上山。一路上,山林景观极美,眼睛无法离开车窗外的青山绿水。
“你们是香港来的吧?我听你们讲的粤语很像。”驾车的巴士司机向记者介绍,每年都有不少香港人到这里旅游,因为这边是东江水的源头。但由于雷雨季节,最近就少了一些。
说话间,巴士突然停下来,原来是路上窜出来一只白色的鸟,看着跟鸡差不多大,但又带着一条长长的尾羽,仿如一只白凤凰。“这不是野鸡,是白鷴,是这里的野生动物,这里的自然保护做得很好,路上经常能看到小动物。”司机介绍道。
禁伐禁采 专队巡山护水
大约20分钟车程便到达山上的景区。三百山有五个景区,记者这次要寻找的瀑布,位于福鳌塘景区上的东江第一瀑。来到火山瑶池前,能看到一块巨大的护源石,上面刻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足见国家对粤港供水的重视。
“看来东江水源头在这里附近没错了。”熟悉的粤语从记者身后传来,原来是一位来自香港的旅客许太,她也是来寻找东江水水源。
1963年,香港发生旱灾,水资源缺乏的日子如何煎熬,许太至今仍记忆犹新,“制水的时候,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那时候我13岁,每次供水,我都要拿着水桶跟家人一起跑下去排队装水。”许太说,当年香港只靠几个水库供水,一旦遇到下雨少的日子,淡水就变得紧张,为了轮水大打出手的情况见怪不怪。
许太说,当年为了节约用水,冲凉也要悭着用水量,汤水更是可不喝就不喝,“今日的年轻一代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用,当成是理所当然,不能体会我们曾经历过的苦。”
这次来看到东江源头,她认为是一次珍贵的经历,“有了东江水之后,香港就不用再担心喝水的问题,你说这东江水重要不重要?自然是要感激的!”
告别了许太,记者继续登山,三百山是旅游景区,建设得非常完善,上山的梯级走起来没那么陡峭,不像桠髻钵山般有时要手脚并用。而这里的环境保护很好,一路上,记者每走上一段路,就能看到有工作人员站岗,确保没人乱扔垃圾或破坏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景区禁伐及禁采,山上又设有专队每日巡山8小时。路上虫鸣鸟叫,空气清淨,非常舒适。
环山走了约一小时,熟悉的水声传入耳,记者立刻加快脚步,在一个小亭子旁终于发现了从高山流下的小瀑布,这就是东江第一瀑。
这条瀑布的水量,看起来跟桠髻钵山的第一源头瀑布差不多,但高度似乎高了不少,水顺着石涧流动,中间又汇聚了一些山间流水,最终流到山脚时,已经成了一条哗啦啦的小溪。
瀑布旁“香港栈” 分外亲切
顺着流水走,在东江第一瀑下游约一公里处,是观音瀑,能看到一个叫“香港栈”的亭子,里面贴满了对香港的介绍。记者翻山越岭后,在这里看到了跟香港有关的事物,倍感亲切。
那流水一直向南流,这些成千上万的小瀑布、小流水不断汇聚,最终成了绵绵不绝、滋润着4000万粤港人民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