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焦点新闻/医健通 通湾区 病历对接 港人求诊便捷

2025-03-20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人在内地求诊十分普遍,目前有六千多名长者自携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到内地使用。

  政府拟进一步打通“医健通”,医务卫生局昨日公布《2025年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修订)条例草案》,建议修订“医健通”法律框架,循多个方向提升功能,包括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将求诊病人的重要健康纪录,存放至其“医健通”个人户口。修例草案并建议,容许境外的认可机构,例如“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下的医疗机构的医护,可存取求诊港人的“医健通”医疗纪录,方便病人跨境求诊与接受医疗检查,让医疗纪录由“市民自携”跨境,变为“送货速递”。

  条例草案将于明日(21日)刊宪,下周三(26日)提交立法会进行首读,政府争取在今个立法年度内完成审议,期望措施可分阶段实施。\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

  市民跨境使用医疗服务日渐普遍,合资格的长者可于内地九间医疗机构使用长者医疗券,并须已登记加入“医健通”。医务卫生局副秘书长许泽森表示,目前已有6000多名长者自携电子健康纪录到内地使用,但或会遇到X光影像纪录解像度不足等问题,亦要靠市民自行存放个人跨境医疗资料。

  修订法律框架 明日刊宪

  为更有效支援市民,医卫局建议修订“医健通”(条例草案将于21日刊宪)的法律框架,在能够充分保障资料私隐和系统安全,以及符合指明规定及条件的前提下,认可个别境外的医护提供者及公共健康纪录系统,例如“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下的服务提供者,可在医健通取览电子健康纪录。

  当新安排实施后,市民到访已获认可的境外医护提供者使用服务时,可选择授权有关医护提供者,透过安全连结,取览其“医健通”纪录,以及将是次诊症或使用医疗服务后的健康纪录,上载到其“医健通”个人户口。

  许泽森说,希望未来“医健通”与内地获认可机构的官方系统,能够实现直接对接,流程和本地类似。在内地获认可机构就医的市民,需打开医健通户口,提供个人的二维码,医生扫描该二维码进行识别,并且得到这位市民的许可就能打开医健通专业用户的版面,里面的数据和影像可以直接显示,影像还能在屏幕上放大缩小查看。当医生做完诊断后,如果要添加医疗纪录,可以直接透过这个版面存入病人的医健通户口。(见上表)

  可存入内地看病纪录

  为保障私隐,境外医护提供者只有当参与“医健通”的市民在使用其服务时,并在明确授权下方可取览及存放市民的医健通纪录。在其他任何情况下,纪录均不会跨境传送。许泽森说,当境外医生的权限被删除就无法再查看纪录,而病人返回香港后,纪录会存储在香港的系统内。

  许泽森表示,暂未有认可的境外医护提供者名单和内容,强调目前只是提供法律框架,具体仍要视乎港人需求,以及当地医疗机构的情况。其他境外医疗机构如有兴趣驳通医健通系统,而市场上有实际需求,政府会考虑和认真审视,但保护病人资料私隐和系统安全的原则不变。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黄国向《大公报》表示,现时市民在香港的看病纪录无法上传至内地,或内地看病纪录难以带回香港并上传,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对经常往返两地就医的长者影响很大。黄国说,批准境外医护存取病人电子纪录,可便利北上求诊,有助推动跨境医疗融合。他期望,获认可的医疗机构可扩至覆盖内地三甲医院。他又说,未来若港人在内地的体检报告都可存入医健通,并在香港认受,相信对需要跨境医疗服务的市民来说,可更加便利及节省金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