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焦点新闻/东江之水越山来 告别制水60载

2025-03-23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东江水在过去60年源源不绝供港,是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后盾。右上图:1963年香港频频制水,街头经常出现轮候取水的水桶阵。右下图:郑宝鸿断言,若没有东江水,香港当年成不了亚洲四小龙。\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昨日(3月22日)是联合国“世界水日”,提醒人们珍惜淡水资源。香港曾经是极度缺乏淡水资源的地方,频频制水,随着东江水供港,港人再也不用为食水犯愁!大公报记者访问多位曾经历1963年制水苦日子的香港人,忆述当年艰辛,道出东江生命之水对香港的意义。

  香港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亦离不开东江水的贡献。有曾参与东江供水系统建设的城市规划师感慨表示,值得珍惜的不单是淡水,还有连结两地的同胞情谊。\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 融媒组(视频)

  香港作为美食之都、旅游城市,每样都离不开水资源。然而三面环海的香港,淡水资源主要靠雨水、山涧水及山上的瀑布,每年平均雨量仅2431.2毫米,每日食水用量却高达291万立方米,城市能够稳步发展,离不开供应源源不绝的东江水。

  制水苦日子 “楼下闩水喉”

  60年前,香港曾经因为淡水供应不足,遇到多次困难。1963年久不降雨,淡水资源严重紧张,当年5月16日开始隔日供水,每次供4小时;到了6月1日,缩减至每四日供水4小时。当年的“悭水”主题标语创作比赛,冠军作品是“无时点滴贵,有时莫尽洗”,道出淡水当时在香港何等珍贵。

  香港掌故专家郑宝鸿曾经历制水,他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说,那时他仅几岁,看见人们为争一口水而大打出手,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每次轮水,大家就拎齐家中的水桶、铁罐到街边排队。每次供水只有4小时,数百上千人大排长龙的景象,非常夸张。”取回来的水,堆叠在家中一隅备用,形成“水桶墙”。

  旧时水压低,若是在家中取水,就要从楼下开始,楼下取完后关掉水闸,才到上一层取,如果同时一起开水喉,那就大家都没水。于是,上层住户不满下层取太久,就算没有大打出手,一场跨楼层的骂战也在所难免。

  76岁的陈炳麟也曾经历制水的艰辛岁月,他接受大公报访问时忆述,有供水的日子,“楼下闩水喉!”的呼喝声此起彼落,还有“抢水、争厕所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楼上甚至会往下扔杂物、泼污水。”

  水荒也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生活习惯,陈炳麟记得,当时很多人穿着黑色衣物,就是为了“防污”,减少耗水洗衣,而且每家每户必备大水缸,“红A”塑胶桶也乘势热销。

  “珍惜水源,来之不易。”1965年,一部名为《东江之水越山来》的纪录片在普庆戏院热映,纪录了粤港合作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历程。东江水滔滔不尽地输送,困扰香港多年的水荒终于画上句号。

  60年代,香港的製衣业、轻工业发展蓬勃,香港经济起飞,这些工业发展也离不开水。“没有东江水,香港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没有水清洁,卫生情况恶劣,民生都过不好,何来经济起飞?决成不了亚洲四小龙。”郑宝鸿一面翻着历史书一面说。

  河源居民迁村建库 令人动容

  “30多年前,河源市的新丰江水库建设,我也曾参与其中。”香港城市规划师、立法会议员林筱鲁向《大公报》说,当年在工程中,他主要负责保育与建设的平衡工作。

  “当地居民在贫困的环境中,依然放弃了经济命脉,为香港供水出力的画面,如今历历在目,我被感动落泪。”林筱鲁说,为了建设这条生命之水,当地居民离乡别井。河源并非富庶之地,当地民众以种植松树、杉树等维生,但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选择放弃这些收入来源。

  如何能为他们做点事呢?林筱鲁最终想出一个小点子,当年圣诞节时,将河源的松树苗运来香港,包装成迷你圣诞树,然后将卖到的钱交回他们手中,“饮水思源,别人付出了,我们也应回馈。”

  大公报记者从源头的第一滴水,沿线走访东江,了解到延绵500公里来到香港的干净食水,来之不易。林筱鲁认为,该珍惜的不单是淡水,还有那份连结两地的情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