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制水的日子,每次供水只有四小时,一家大小空群而出取水。\受访者提供;右图:1964年进行东深供水工程,工人日夜赶工开挖河渠。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水资源极珍贵,为了节省用水,大家各出奇招。有人全家共用一桶水洗澡,有人到泳池游泳当洗澡。
“当时一瓶矿泉水是3毛钱,警察一个月薪金才250元,如果要购买食水维持日常生活,真的可以买穷人。”掌故专家郑宝鸿忆述,当时流行一种名为黑胶绸衫的衣物,除了防水,也容易乾,最重要是洗起来不怎么用水,一时间成了流行衣着。
天气干旱,久不降雨,出现不同的求雨方法,“很多佛教人士出来作法祈雨。政府还试过用飞机放人造冰,但收效不大。”
水荒也谱写不少温情故事。“如果把水用完了,当时的人也会向左邻右里借水,一般都会借的。”有些人在街上轮水轮不到,便到街边的店舖接水,“因为店舖就在地下,能接得上水,如果礼貌一点,店舖基本是愿意帮忙。”
直到“东江之水越山来”,香港的淡水危机才正式解决,这段刻骨铭心的制水历史也被记载到历史书上。\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