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击不倒的她》排练。\大公报记者郭悦盈摄
中英剧团音乐剧《击不倒的她》将于4月5日至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上演。该剧为中英剧团2024-25剧季压轴演出,由剧作家刘兆康与音乐人卢宜均共同创作,讲述一位女拳击手在追梦过程中如何克服挑战与压力。剧中融合流行摇滚乐和拳击元素,以紧凑的节奏与丰富的情感展现女性的力量与成长。\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击不倒的她》讲述关于勇气与自我突破的故事,主角小卿是一名美甲师,同时亦是业余拳击手。原本看似并无冲突的两条道路,却因为身边人的意见让她感到迷惘。另一边厢,昔日冠军拳手Sunny在一次比赛中受伤退役,从此放弃拳击,转而拿起相机,选择逃避人生。两个在人生迷途中徘徊的人相遇,让Sunny下定决心重新戴上拳套,誓要将小卿培训成一名出色的女拳手。
突破性别刻板印象
在访问中谈及音乐剧的创作时,编剧兼填词人刘兆康提到,Sunny的原型来自他的一名年长学生,其经历成为他塑造这一角色的灵感。“这位长者上课时很用功,平时也喜欢摄影。后来他跟我说,原来他以前是亚运香港代表。不过,因为打拳时中过风,之后就不能再打了。”对话中,长者伤退的经历让刘兆康印象深刻:“那一刻我心里一下子‘嗡’了一声,仿佛一个人努力了那么久,却在某个瞬间被迫停下来,让人怔住。”正是这种无奈与挣扎,为剧情创作增添了真实感与情感深度。
《击不倒的她》的舞台设计中,拳击擂台占据核心位置,而这一设计背后有着特别的原因。刘兆康透露,艺术总监张可坚在初次讨论时就提出:“我想在舞台中央设置一个拳击擂台。”这一提议令他颇感意外,也促使他在剧本中加入了更多拳击场景的设计。“既然剧组决定投入资源搭建擂台,我自然要利用这一空间,增加相关的场面。”于是,Sunny角色的故事也因此成为重要情节。记者在观看排练时发现,即使剧团内部排练厅未搭建擂台,拳击比赛的情节中仍使用了沙袋等训练道具。这些道具的巧妙使用同样有效增强了拳击场面的真实感。
由于拳击讲求节奏感与爆发力,对演员的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为此,中英剧团特意安排演员在正式排练前接受拳击训练。刘兆康表示,演员们十分投入,排练前几个月就开始训练,只为在舞台上呈现更有说服力的拳击动作。“这样做令整件事出来的架势特别好。”
为了加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刘兆康亦特意在设计中融入了纹身元素。这些原本带有“男性气质”的符号,透过女性角色来呈现,为舞台增添另一层象征意义。“拳击、纹身,乍一听都很‘男性化’,但当这些元素放在女性角色身上时,观众可能好奇:会发生什么事呢?”刘兆康希望,这样的设计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在突破刻板印象、寻找自我定位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力量。
音乐与情感迸火花
《击不倒的她》编曲以流行摇滚为主,强烈的节奏感与拳击运动的爆发力十分契合。作曲卢宜均特别在音乐中融入拳击元素,为动作场面增添张力。“其实这个主题一确定,我们就决定一定要用摇滚乐。”卢宜均解释说,“因为这种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最能展现拳击比赛时的紧张和激烈。”为了让音乐与拳击场面更加贴合,卢宜均还设计了一些特别的编曲手法。例如,在模拟比赛的场面中,音乐的节奏会像拳手出招一样,两位选手一人一招、交替进行,甚至有时刻意在角色“挨拳”的瞬间让音乐突然停顿,强调被击中的冲击感。
音乐剧中亦不乏展现情感层次的段落,其中插曲《击不倒的你》被卢宜均特别提及。这首歌出现在剧末,小卿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坚持信念的关键时刻演唱,传达了“不顾他人眼光,勇敢坚持自我”的核心精神。“这是整部剧的一个高光时刻,也是我觉得最能代表这部剧精神的一首歌。”卢宜均说。
卢宜均和刘兆康希望《击不倒的她》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并激发更多人对音乐剧的兴趣。卢宜均认为,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故事的生活化:“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是运动员,但每个人都能理解,在追求某个兴趣或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挣扎。”她选择简单且接地气的音乐风格,目的亦是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剧情,并与剧中情感产生共鸣。“不论是题材、剧本还是音乐,我都希望能让观众轻松地感受到这些情感,进而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