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不论是哪一个米奇,在他们死后可用3D打印注入记忆“重生”。
科幻电影离不开人类对自我、对科技、对大自然、对未知世界的思考。电影《米奇17号》是韩国导演奉俊昊在荷里活拍摄的新作,即是一部科幻片。作为一部类型混合的商业电影,电影制作讲究、视觉呈现可圈可点。但从影片完成度看,优点和缺点同样鲜明。\陈学军
电影投资1.2亿美元,狂风大雪万虫聚集的大场面、同一画面内一人分饰二角且没有破绽的技术、长时间飞行资源不足又层级分明的飞船内部场景设置,加上罗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托妮.科莱特(Toni Collette)、马克.卢法洛(Mark Ruffalo)等明星,诸多因素都体现了荷里活大片应有的配置。
不知如何讲故事
贪婪、无耻、虚荣与残暴的反派角色表现得直白夸张,鲜明跳脱。虽然独享死而复生的太空技术,男主角米奇被轻视、随意可被放弃,从事牛马不如的工作,也甘愿带着伤病和死亡记忆,结束一生又一生,麻木轮回。这种境遇恐怕观众也会心照不宣。
但当影片结束,《米奇17号》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梳理起来却有些艰难。勉强可以说,男主角身无长物,为了逃债把“人挪活,树挪死”变成了“人挪死,死了又死”。虽然米奇17行为被动,正是历经一次次的“死”,他才找到“生”的契机。片尾正义战胜了邪恶,也可以将男主角的经历总结为“突破人生困境需历经磨难”。
可以说,当所有生存条件被破坏,人类文明面临危机,价值体系必然被重新衡量,仍然是掌握资源的人制定规则。哪怕是温和的外星原著虫族,也面临灭顶之灾,加上故事发生在脱离传统社会秩序、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背景下,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变本加厉,人们似乎习以为常,将其视为选择新生活的代价。毒品氾滥、资源争夺,一同躲债的朋友为解除自己的债务危机,竟要把男主角大卸八块……人性丑恶尽显。
然而,观众买票,特别是对奉俊昊个人风格以及荷里活资源加持充满期待的观众,进影院要的不是半生的食材配料,而是色香味都不缺的大餐。
整体风格不统一
表面上看,《米奇17号》的整体风格不统一。前半部分像正剧,男主角一次一次被问到“死是什么感觉”,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并未在荒诞人生中把格调保持到尾。
好像进程过半,编导终于想起来这是一部商业片。有关“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的话题,不能再探讨下去了。
一直到编号18的米奇被意外打印出来,除了反派的所有人物仿佛集体“停了药”,后半部分观众看到的是融合动作场面、喜剧元素,充满黑色幽默的人和事,不过是鸡飞狗跳、杂乱无章。这种风格杂糅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导致整体完成度不高。
人物的定位是最根本的问题,男主角米奇17从头到尾要幹什么?为什么有了米奇18之后他就突然不想死了?在米奇18存在以前,影片从未向观众交代“重生误差”,为什么暴躁的米奇18与17性格反差如此之大,基因选择吗?影片后半段刺杀反派,与反派同归于尽还世界和平完全是米奇18主动行为,为什么编导要让一直庸庸碌碌的米奇17作为男主角活到最后?
黑人女主娜夏与米奇太空四年相亲相爱,当米奇18替代17“登堂入室”,米奇17赶来“宣示主权”。女主竟然以“三人行”来敦睦关系,解决问题。好吧,外太空早已礼崩乐坏,17、18本是一人……为什么高潮戏中女主突然为原著虫子代言,此前也并无铺垫,也没有解释说明。
还有被反派视为“纯种太空子宫”的白人美女,怎么就突然想和米奇17宽衣解带,还问男主和女主是不是开放式关系?
总而言之,莫名其妙的人物动机导致叙事断裂、人物成长与情节脱节。或许是导演自带的文化因素,或许大制作对政治正确及对票房的诉求,或许还有其他原因。《米奇17号》在“既要……又要……还要……”中,丧失了一部商业电影应有的故事简单、主线清楚、人物突出,以及趣味性等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