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猫猫的奇幻漂流》主角猫咪终于克服对海洋的恐惧。
今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最佳动画电影”《猫猫的奇幻漂流》,以猫咪为主视角,讲述一场冒险和奇幻的旅程。电影没有一句对白,通过纯粹的画面和自然声音讲述故事,也没有塑造一个特别拟人化的动物世界,而是令观众明显感受到猫猫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葛若凡
影片由拉脱维亚的导演金兹.齐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执导,故事没有一句对白,导演通过纯粹的画面和自然声音来叙述故事,摄制组利用五年时间手绘动物和自然景观,尽量用主观镜头、客观镜头、拟态镜头、移动变焦镜头等镜头语言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画面体系,让观众感受到猫猫所看到的世界。
更贴近动物习性的表达
虽然这部电影向我们传递的还是“个人与社会”这个“老套”的主题,并且套用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设定,讲述了动物们依靠一条船在末世求生的故事。但电影设计在“老树上开出了新花”,主要角色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被刻意拟人化,从电影的类型上一直在摆脱电影叙事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与多数动漫电影有极大不同。
电影中的“角色”猫、狗、水豚、狐猴、鸟都保留着自己的习性,在自己的习性下进行逻辑延展去完成拟态化。笔者十分欣赏导演没有将里面的小动物们拟人化,而是让牠们保持了更贴近真实兽性的行为和表达。因为没有对白设计,就要完全依靠小动物的行为,去推动剧情发展,采取真实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取代语言对白,主创团队对于镜头和声音都进行了大量艺术加工处理,令观众自然地了解剧情和具有象征性的信息。再使用视觉语言和本来在剧情逻辑中应该出现的声音,参与叙事,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虽然电影中的小动物们都没有经过拟人化处理,但观众依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投射。例如猫特立独行的习性,可要在这个诺亚方舟中生存,牠必须学会如何和船上其他小动物合作。船上的拉布拉多狗,起初牠有些盲从,需要其他小动物去告诉自己怎么做。但最终为了生存,狗也学会了独立思考,所以猫和狗在相同的一段末世旅程中牠们的成长路线截然相反。其他动物身上也有现代人际关系的种种对照……
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影感
仔细分析,一艘船上的五只动物代表“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水豚、环尾狐猴、拉布拉多狗,鹭鹰、猫分别对应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故事的戏剧冲突并非来源于剧情本身,抑或是来源于“角色”本身,而是动物角色的真实性,以及多处拟态镜头的运用,更显得观众像是动物们的同伴一样身临其境。
另外,主创故意没有采用特别写实的画风,反而让人眼前一亮。诸多的细节刻画反倒是因为画风的清奇而变得相当明显,水和光的呈现都很细腻和真实。猫猫和鲸鱼有四次相遇是要表达万物的存在总有远超生命本身的意义,鲸鱼帮助猫猫或者说方舟度过了危机冲出阻碍,看到了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
不过,由于导演虽不想拟人化动物进行叙事,但难免会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展开剧情,从而并不是彻底放弃了拟人化叙事。而这种做法会削弱叙事性,使得剧情会显得薄弱,且没有足够强的戏剧冲突,让整部电影缺乏叙事的推动力。
电影中,一开始怕水的猫猫也有四次看向水中的自己。前面三次水面都是湍急或者是一层又一层的涟漪,而只有最后一次,猫咪终于看到了平静水面上的自己,代表了内心的平和和主角成长的完成,令整部电影成为了一部极其治癒又充满深意的动画电影。末世的环境,人类消失的遗迹,神秘的神谕高山和梦中的太空幻境,又让这部动画电影增添了神话寓言故事的梦幻,为影片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