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商汤经过多次调整后,现时核心业务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公报讯】连续七年深陷亏损泥潭的商汤科技(00020),正试图透过战略重构打开新局面。这家亚洲最大人工智能(AI)独角兽,2024年亏损收窄至42.78亿元(人民币,下同),经营现金流虽仍为负值,但生成式AI业务以103%的同比增速贡献63.7%营收。商汤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表示,集团对于多模态模型的投入仍相对较大,不过预计明年可实现经调整盈利,将是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首次扭亏为盈。
生成式AI营收飙103%
梳理商汤发展轨迹可见,其业务架构历经三次关键调整:2018至2022年依赖智慧城市与商业两大传统业务,形成“双支柱”营收结构;2023年首次将生成式AI独立成军,与传统AI、智能汽车构成“三驾马车”;至2024年底,再度聚焦形成“生成式AI+智能汽车+视觉AI”新三角,配套“1+X”敏捷组织体系。这种“两年一迭代”的调整节奏,折射出管理层对技术风向的敏锐捕捉。
战略聚焦带来结构性转变。2024年生成式AI营收按年增长103.1%至24.04亿元,在总营收占比从34.8%跃升至63.7%,智能汽车业务则同比增长47%至8.2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曾被视作现金牛的传统AI业务缩水至3.1亿元,较2022年峰值下降82%。“这相当于用两年时间完成业务重心置换。”业内人士评价称。
徐立预计,未来收入增速将放缓,但相信仍然有高增长,多模态模型的差异化能力,将会随技术进步及使用者增加而变得更强,可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支撑转型的,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去年研发支出按年增长19.2%至41.32亿元,其中70%投向生成式AI领域。据悉,商汤已构建包含140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体系,在医疗影像诊断、工业缺陷检测等垂直场景的推理效率超出行业基准38%。这种“压强式投入”策略,使其在IDC发布的《中国AI大模型市场2024》中位列技术竞争力榜首。
不过,烧钱换增长的模式仍存隐忧。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用率高达109%,意味着每创造1元收入需投入1.09元研发资金。徐立强调,商汤不会参与同业烧钱以“拚流量”,而是着眼于如何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及优化。据悉,商汤正推进“模型即服务”(MaaS)商业化,透过API调用量计费模式,已在汽车制造领域落地47个付费项目。徐立表示,目前没有任何减持计划,对商汤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