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率团访问卡塔尔和科威特。团结香港基金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管萧逸驹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香港作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可扮演中东与亚太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助力中东国家实现经济多元化与低碳转型,同时巩固香港在全球绿色金融版图中的关键地位。事实上,香港可整合大湾区各种资源,为中东提供“技术+金融+咨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近年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但关注资金安全与跨境效率。萧逸驹表示,香港可透过债券通、理财通等成熟金融互通机制,结合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为中东资金搭建直通内地及亚太绿色项目的桥梁。
推动中东绿色ETF港上市
萧逸驹建议,香港应推动中东绿色ETF(交易所买卖基金)在港上市,同步推动香港绿色ETF在中东交易所挂牌。此外,香港可设计符合伊斯兰教法的绿色Sukuk(伊斯兰债券),将绿色项目与伊斯兰金融框架结合,吸引中东主权基金参与。
他认为,香港需提升对中东的定制化服务能力。首先,加快培育阿拉伯语专业金融及法律人才,深入研究中东监管架构与投资习惯;其次,可与中东的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推动双边监管政策对接,降低跨境投资壁垒。
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2050淨零战略”等政策,均显示中东国家亟需绿色科技与低碳转型支援。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氢能研发、智慧节水技术、光伏储能系统等领域已形成产业链优势,并聚集了全球顶尖的法律、会计与工程顾问资源,能够提供从技术方案设计到融资结构安排、再到ESG影响评估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将大湾区的研发成果和中东的庞大市场需求对接。同时,香港须加强“转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中东高碳行业提供挂钩减排目标的贷款、转型债券等产品,以资金杠杆促进技术升级。
为吸引中东主权基金投资本地绿色初创,他建议通过“1:1联合领投机制”,由特区政府或香港投资管理公司与中东基金共同出资,降低其投资风险。
大公报记者 邵淑芬